中青在线
2005年12月1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小众文艺何日觅得大众情人
中国纪录片等待成长
2005年12月19日 00:05:58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王丹阳

  “面向海外市场,最好的合作模式是中国的工作团队加上外国的剪辑包装”,“关键是做出高质量的内容,好内容在任何地方都会有观众和市场”,“中国的纪录片还不会讲故事!”……这是近日落幕的200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传出的声音。

  本届国际纪录片大会首次升格为以国家广电总局和广东省政府的名义
主办,是国内目前最专业和最具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惟一官方纪录片专业活动。大会以“今日女性”为主题,分评优、交易、观摩、研讨四个环节。46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部作品参与评优,比上届增加了一倍多;26个国家的卖家携118部纪录片预售方案(或成品)参与交易;300多名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

  连续3日由专业人士构成的纪录片交易市场尤其热闹非凡。包括成品交易和方案预售两部分的“纪录片市场”,3天里共举办8场市场交易活动,66部成片的创作者直接面向买家推销各自作品,42个纪录片方案参加预售活动。其中的21个国外买家,不乏国家地理杂志、探索频道、日本广播协会(NHK)、英国广播公司(BBC)、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美国公共广播服务公司(PBS)等国际顶级媒体。

  与业内交易的热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此番纪录片首次走进公众影院迎来的却是冷清遭遇。

  连续两届在纪录片会场、高校等场所小规模放映后,被称为“小众文艺”的纪录片在本届大会首次进入商业院线“试水”。“中国日”、“加拿大日”、“德国日”、“波兰日”等中外专题优秀纪录片展,相继以比故事片优惠一半的票价向羊城市民示好。据透露,每场票价仅为20元,7场套票为50元,另外还给没有字幕的原版纪录片配备同声翻译。

  然而,院线“试水”得到的回应却是:影院里观众寥寥无几,片子“叫好不叫座”。

  纪录片不单单在此次院线播映遭遇冷清。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国内第一个以纪实命名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收视率也不过1%。

  “小众文艺”的“大众情人”,有没有?在哪里?

  有人认为,要拓展观众群,纪录片制作队伍首先要学会自省。受欢迎的纪录片,首先要学会讲“故事”,而不仅是“纪录”。“Discovery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讲究叙事结构和故事性。”2004年“DISCOVERY中国新锐导演计划”优胜者、探索频道在中国内地签约的第一位导演赵良说。

  在本次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赵良和他的合作团队“诗礼堂”演示的两个纪录片预售方案《万马奔腾》和《中国功夫虫》,均以清晰的结构和趣味性的故事演绎,受到国际买家的热切关注,最终入围12强。

  “纪录片的要义,就是把身边正在变化的‘故事’用自己的眼光讲给世界上更多的观众。”“诗礼堂”的执行制片人孟晶说,“和Discovery接触,让我们学会无论是拍片还是演示,都要注重故事性。我们希望通过深化故事矛盾冲突、人物个性,引领观众去看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不只是‘纪录’。”孟晶说。

  “不要总是开头就‘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放弃那种沉闷的滥调和模式吧!”本届国际纪录片大会评委会主席米歇尔?诺尔如此幽默地提出建议。米歇尔?诺尔认为,完美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为许多国际纪录片制作人所反复强调,而这正是目前中国纪录片所缺少的。“很多中国制片人都喜欢知道外国买家的口味,媒体也在不停追问,其实,我觉得,纪录片标准就是‘从你感兴趣中选择最好的’。”米歇尔认为,如同音乐一样,纪录片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能通过“人”的故事调动所有观看者的各种内心情感,它就是好的纪录片。而今日变化中的中国的“人”和“故事”,则是最好的题材。

  正是基于这个理由,来自法国、英国、加拿大、南非、巴西和中国的7位资深专家组成的终审评委会,将本届大会最佳纪录片(评委会奖)颁给了广西电视台的《大家庭》。理由是―――“影片极好地展示了现代纪录片的风格,也就是一种真实而又具有故事性的表现手法……片中的主人公们虽然各自的性格和目的互相冲突碰撞,却都能赢得观众的同情。这是本片一个最突出的成就。”

  除此之外,吉尔吉斯斯坦影片《抢新娘》摘取“大会最高荣誉纪录片”,加拿大影片《生前生后》、以色列影片《呐喊》和丹麦影片《生父之谜》齐获“大会优秀纪录片”奖,“大会优秀制作纪录片”则由来自云南电视台的《记忆的伤痕》和四川电视台的《朗金和她的姐妹们》一起获得。而这些获奖片子,“会讲故事”,无一例外成为它们的共性。“对纪录片的理解应该打破国界的限制,作品的多元化与真挚的情感会吸引更多的主流观众。”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纪录片不是“纪录”片时,新一代的纪录片会愈来愈有意思,比起陷入公式化的商业故事片,题材手法多元发展的纪录片,其实可以替观众端出更多好料。

  而在广州电视台节目交流中心主任徐华艺看来,拓展纪录片受众群,还面临一个问题―――片源。“作为买家,我们每年最头痛的问题是―――片子到哪里买?跟谁买?”徐华艺认为,三个原因导致国内片源市场不能满足媒体播放商的需求:一是产量不够;二是质量不到位,生产的节目非常不规范;第三是完全没有细分化,种类很杂。

  国家广电总局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的代表陈秀敏透露,国内的电视台的资金最大来源是广告,其次是有线收视费,极少部分来自政府的拨款,这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公共电视台。体制上的不同,导致中国的纪录片频道受收视率驱动和广告投入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公司的石琳眼下考虑得更多的就是,做一些更吸引广告商的纪录片,以吸引他们的投资和支持。石琳认为,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公共播放平台模式值得内地同行借鉴。

  澳大利亚SBS电视台的安娜?密拉里斯则认为,培育和完善纪录片市场环境,要开展和完善基础建设,比如坚持纪录片节交流、公众放映以及本土独立制片人的培育;要坚持一个固定的频道和特定的时间段来帮助、等待观众形成收视习惯;随着观众的需求慢慢细分纪录片节目种类;要推广、包装自己的节目。

  一些纪录片的受众面有限,其实还有拍摄方的原因。比如说,本次纪录片大会上,就有不少片子被拍摄方限制了版权,不能上电视播出。对此,本届国际纪录片大会主席李锦源认为“这亟待改进”。

  已经有制作方积极寻找出路。“这一两年我们在埋头做一件事,就是创造更多的国内播出机会。”民营纪录片公司―――零频道传媒的制片人郑琼对此深有体会。

  郑琼认为,好的内容不仅仅在国内有市场,而且在国外也有市场,关键是做好高质量的内容。以去年纪录片大会展映的20集纪录片《姐妹》为例,目前已在国内“打进”近60个电视台,整个收入大概有300多万。“这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可能还是第一次,我相信好的内容在任何地方都会有观众和市场。”郑琼说。“再‘小众’的纪录片也同样需要观众。出色的纪录片终究能吸引观众到电影院去观看的,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这很正常。”本届纪录片评委会主席米歇尔?诺尔说,“中国纪录片现在需要做的,是‘等待成长’,这就如同你和我都是从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一样。”米歇尔边用手比划着,边对记者笑着说,“成长需要等待,需要努力,法国纪录片市场的形成用了很长时间,而中国的优势,就是可以从成熟者那里得到成长的经验。”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