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5年12月2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2005市场换技术:一个值得反思的命题
2005年12月29日 03:09:04

本报记者 武卫强

  2005年的国内车业,一个新的变化是:合资企业一支独大的局面终被打破,自主汽车企业开始显现出实力。从年初开始,由中央倡导,媒体全面介入的“自主创新”成为业界最时髦的词汇。

  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汽车业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辩论。这场辩论随着吉利参展法兰克福车展、陆风碰撞事件、“何(何光
远)龙(龙永图)之争”等事件不断升温。一个既成的事实是,汽车业必须谋求自主,但凡与此定论有背离的,必遭口诛笔伐。

  随着辩论的深入进行,“市场换技术”这个昔日的汽车业指导策略再度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以自主汽车企业为代表的人士认为,“市场换技术”执行20年来,中国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汽车市场,但并未换来真正的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合资汽车充其量只是跨国汽车公司的加工厂。另一方面,以合资汽车企业为代表的人士认为,正是源于“市场换技术”的正确决策,中国汽车业才迎来了今天的蓬勃发展。合资汽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其中,有业内人士说,20年来的引进合资恰恰是眼下自主开发的基础,如果说合资发展是垫底的九个馒头的话,自主开发能力便是让人吃饱的“第十个馒头”。这个比喻一开始赢得了不少人认同,但马上有反对的声音说,前九个馒头是谁吃的?第十个馒头又是谁吃的?合资企业已经习惯吃现成的馒头,不仅已经吃了十个八个,而且还准备吃第二十个、第三十个,压根儿就没想过自己和面做馒头。如果引进合资是自主开发的基础,那么拥有多个合资企业的一汽、上汽岂不是最具自主开发能力。但事实上,在自主发展汽车的道路上,反倒是名不见经传的奇瑞、吉利走的更远。

  2005年,国内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从去年的10.5%提高到26.35%。1至11月,奇瑞累计销售167427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10.4%,是惟一一家增幅突破100%的汽车企业。此外,汽车出口今年第一次在数量上超过进口。前10个月,汽车出口13.5万辆,增长133.6%;同期汽车进口12.8万辆,下降11.6%。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说,吉利的轿车有三分之二用来出口。尽管这只是吉利的远景目标,但“中国龙(吉利的车型名称)”亮相法兰克福车展时,还是引来了世界汽车界的瞩目,有德国媒体用“中国汽车,狼来了”作为标题。

  需要指出的是,2005年的国内汽车市场并不景气,在产能严重大于需求的前提下,车市竞争更加白热化。称霸车坛多年的大众不得不推出“奥林匹克复兴计划”,宣告自己已经零利润。就在两年前的上海车展上,记者曾采访大众汽车集团执掌中国进口车业务的总经理韩尼克,当问及他如何看待奇瑞、吉利这样的企业时,这个德国人很是不屑,说这些小规模的企业是难有较强竞争力的。短短两年时间,自主汽车企业便用业绩证实了自己的生命力。

  一个现实的话题是,因为自主汽车企业显现出实力,就一定要否认合资汽车企业吗?因为自主创新让国人看到了汽车业发展壮大的希望,就一定要推翻“市场换技术”的初始策略吗?这种非左即右的思维模式忽略了现实环境。上世纪90年代,业界争论的话题是:轿车要不要进入家庭。这个现在看来贻笑大方的话题当时却争得难解难分。在轿车消费还未大规模启动的前提下,民间资本游弋在贸易、房产等热点项目上,没有谁敢冒险造汽车。那个时候,国家提出“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来吸引跨国汽车公司投资是有积极意义的。

  如同任何决策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样,“市场换技术”催生了汽车市场的成熟,也阻碍了民族汽车业的发展。拥有丰厚条件的一汽、上汽坐享其成,反倒失去了自主发展的动力,在分享利润的同时,等待跨国汽车公司把核心技术拱手相赠,岂不是痴人做梦。客观地说,本土汽车业未能随着跨国汽车公司的进驻发展壮大,这个结果不完全是“市场换技术”的错误,而是国有汽车企业不思进取,或者说缺乏令他们进取的策略造成的。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不发展就能保证很好的效益,为什么要拿自己的“乌纱帽”做赌注搞自主呢?

  进一步说,如果非要将汽车业缺乏自主能力归罪于“市场换技术”的话,也要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分切点,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策略错误的一面大过积极的一面。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原本只适用于汽车业发展初期的策略,因为“三十年一贯制”,最终成为本土汽车业发展壮大的绊脚石。

  时至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不自觉的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一部分。在一系列有待商榷的政策法规下,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坐到了合资企业销售老总的位置上,而且在《汽车品牌管理办法》的帮助下,跨国公司开始恣意妄为地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中国汽车市场是谁人之天下,在没有任何羁绊的前提下,拥有车型、技术、资本优势的跨国汽车公司才是真正的主人。这个时候,中国汽车人还在争论要不要“市场换技术”,岂不是自己找乐子玩。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市场换技术”已经是一个过时的命题。

  一个既成的现实是,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敞开“怀抱”。无论是合资汽车企业还是自主汽车企业,面对的都是同样一个市场。2005年,在外资汽车品牌围剿与堵截的夹缝中,本土汽车品牌竟然能够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难能可贵。但是,不能不正视的是,我们的自主汽车企业还很羸弱,还未曾与跨国汽车公司正面交锋,走的低端、边缘路线。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业界大可不必争论什么“市场换技术”的对与错,而应该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积极的策略,为自主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