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1月2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特别报道

   

博客:中国人新的虚拟空间
2006年01月20日

本报记者 张伟

    “上海的冬天异样阴冷。不出门的日子,躲在被窝里,备一包薯片,开着电视机,找本自己喜欢的书,或专心或随手翻翻,都是一种享受。然而,因为上网,因为BLOG(博客),这样的享受却让我们给遗弃了。”1月18日,在网络博客上小有名气的木木,在她的博客上留下这样的文字。

    被博客改变了生活的并不只有木木一个人。博客同样改变了另一名化名为“浮云”的人的生活。她曾经不得不在自己最难受的时候打起精神来写博客,熬夜也成了平常的事。她曾几次表示希望不再这么依赖博客,但总无法割舍。

    2005年年底,许多与互联网有关的人都发现,博客已经在各个方面影响到了他们。许多消息从博客里传出,许多朋友通过博客互相认识。对人们来说,博客已经不再是个透着新鲜的陌生名词,它变成了一种实在的生活方式。2005年7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主持的《2005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有1/3已成为博客。

    博客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息来源。如今,博客在报道“9·11”等事件时表现出来的新闻效应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而这样的现实正在延续,并且越来越普及。

    2005年,新浪网推出“名人博客”,从商业大亨到演艺明星均包罗其中,一时间人气旺盛,然而,这并不能抹杀博客的平民化特征。事实上,真正通过博客间的链接和推荐而迅速积累起人气,并且获得名誉的,反而是那些通过以往的社会途径很难出名的人。从“梅子的写食日记”、“狗日报”等记录生活情趣受到追捧来着,博客为普通人表达观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女大学生“兔兔”在2005年的上半年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这个时候,博客已经不再像刚出现时那样神秘并难以理解。许多网站,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博客服务。她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我懒得写字,而又想记日记,博客自然成了我最好的选择。”从那时候到现在,兔兔的博客一直坚持着,访问量并不大,但是客人基本固定。每篇日记下面,来访者都会亲切友好地写下几个字。

    这是一个普通的博客,但对兔兔来说,这个博客改变了她的生活。通过博客,她将平常写在日记里不为人所知的话都说了出来,不开心的时候,来这里看到朋友的安慰,会感到好很多。而在以前,她能做的是给朋友打电话,打到人家烦了为止,“要不就憋着,哭”。博客也改变了她的交际。朋友的朋友,上自习、公共课,这是她以前与人结识的途径。而如今,这个范围扩大到了海外的朋友,“甚至还有些文学青年”。

    “兔兔”的博客生活,反映了在那些为人瞩目的博客外面,更广泛、更大众化的博客生活。这些人在博客上写日记,把自己喜欢的博客添加到链接中。对他们来说,博客,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延伸。而这种延伸比起普通生活来,获得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博客为陌生人的相识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添乱”通过一名好友的博客来到了“木马”的博客里,她阅读了木马的每一篇日记并且写下评论,过了不久,他们逐渐熟悉,并且成为好友。这种相识,在博客世界每天都要上演很多遍。

    “qq、msn和bbs,认识人的时候会让我很有戒心。”一名博客说。“你不知道网络对面和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她说,但是如果你喜欢他的博客,即使对方是一只狗,“她也是你喜欢的那种”。

    “如果有一天失去了博客,我会很心痛。”博客“墨鱼”这样表述自己对博客的依赖,因为那会使她失去一个向人倾诉的机会。

    本报北京1月19日电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