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2月6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阅读周刊

   

阅读圆桌
将历史变成真正的公众记忆
2006年02月06日

本报记者 肖云祥

    上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是怎样骗盗敦煌文物的?五四运动到底做了些什么?共产国际一直压制毛泽东吗?毛泽东为什么派彭德怀去三线?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近日,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百年潮)精品系列》,对这些发生在20世纪的重要历史片段和历史之谜,进行了重新阐述和解密。

    《百年潮》创办于1997年,是根据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提议创办的。此次出版的《(百年潮)精品系列》,精选了该刊物创办8年来刊登的文章,按照专题重新编排,分为《毛泽东剪影》、《邓小平写真》、《人物述往》、《史事探幽》、《亲历者记忆》、《改革风云》、《文坛与文人》、《中外之间》、《国际广角》等9种12册,330万字。书中收录的文章,既有长期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老同志,如杨尚昆、万里、薄一波等人的访谈录和回忆录,也有著名理论家、学者,如钱钟书、季羡林、于光远、张岱年等人的谈史、论学作品,更有大批中青年新锐的研究之作。这些作品,正如《百年潮》创刊词中所说的,“记述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灾害与奋斗,黑暗与光明,失败与成功,用以纪念以往,激励现在”。

    写史贵在真实。《百年潮》创刊时就提出了“信史、实学、新知、美文”的宗旨。那么,这套《(百年潮)精品系列》达到这一要求了吗?它到底有怎样的史学价值和阅读价值?记者专访了《(百年潮)精品系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杨天石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蔡乐苏教授,《(百年潮)精品系列》分卷主编、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请他们就此谈谈看法。

    真实是历史学的根本原则,也是历史学的生命

    记者:写历史要讲真话,似乎人人都同意,然而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信史、实学、新知、美文”,是《百年潮》的创刊宗旨,也是这套“精品系列”的标准,你们认为,这套丛书达到这个标准了吗?

    谢春涛:《百年潮》杂志自创刊以来,参与编辑工作的同志,基本上都是专门的历史研究人员,有的还是某一研究领域大家都很认可的专家。我们编发的文章,虽然在写法或者说表现方式上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术文章,而着眼于面向普通读者,但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大家都是毫不含糊的。对于明显是所谓“纪实文学”写法,真实性值得怀疑的文章,我们坚决不用。至于选入《〈百年潮〉精品系列》的文章,更是经过了一段时间检验的上乘之作。但尽管如此,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也可能存在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不同意见,可以争鸣。

    杨天石:真实是历史学的根本原则,也是历史学的生命。正像人们都讨厌“说假话”,但“假话”现象总是常常发生一样,“写假史”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写真史”是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进行历史教育,接受前人的智慧和教训的需要。我认为,这次编选“精品系列”,坚持了这一原则。

    它不同于那种“几何形”的历史,不是被规则化、格式化的历史

    记者:《〈百年潮〉精品系列》中有许多好文章。我发现,这些文章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亲历者的回忆;一类是记者访谈;还有一类是学者的研究文章。你们认为,哪一类最有价值?这些文章在写作方法上与以前有区别吗?

    谢春涛:应该说,三类文章都有其价值,各类文章中都有我很喜欢的篇目。“亲历者记忆”这类文章的作者,大多是些大人物。他们亲身经历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把自己了解的历史记述下来,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存史价值。记者访谈类的文章,也很有价值。因为我们选择的访谈对象,往往也是亲身经历过重要事件的人物。我自己作过一篇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访谈录,他就计划和市场的论争问题,谈出了很多重要情况,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至于学者的研究文章,当然也有其价值。因为很多研究文章是学者依据新的史料写的,有不少新的见解。像《〈百年潮〉精品系列》中收录的关于中苏关系的一些文章,依据俄罗斯近年来公布的档案史料,透露出不少鲜为人知的东西,发表时曾引起过很多读者的关注。

    蔡乐苏:我认为,《百年潮》是改革开放意识和精神在学术领域,尤其是在中共党史和近现代史领域最集中、最明显、最有成绩的体现。它不同于那种“几何形”的历史,也就是说不是被规则化、格式化的历史。它不是局限在党史研究者圈子里的历史写作。它是使人感到历史是活生生的,试图将历史变成真正的公众记忆。

    把读者带到历史中去,与读者一同思考、一同感受

    记者:将历史变成真正的公众记忆,这的确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以前,历史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过去的事件,是死人的事情。

    蔡乐苏: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你是把读者带到历史中去,与读者一同思考、一同感受喜怒哀乐,还是为着证明一个道理,或者宣传一个道理,或者纯粹为认清一个事实呢?我觉得,《百年潮》的文章更多的是前者,是想把读者带到历史中去,与读者一同思考、一同感受,这应该说才是真正与读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是对读者极大的尊重。

    以前历史给人的感觉是过去“凝固”的事,是写活人的历史。历史是不可逆的,人们在处理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时,有他们当时的智慧和感情,因此,今人在研究历史时,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而不能从现在的立场去批评过去,为今天所用。也就是说要“同情地了解历史”,这样写出来的历史才是活的历史,比如毛泽东的一些决策,现在去分析它,就要考虑当时的国际复杂局面,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我认为,《百年潮》的编者很早就提倡一种与时俱进的史学意识及要把死历史变成活历史,将一种“工具”变成人们信赖的朋友。

    “通俗不等于低俗,不等于初级”

    记者:我在读这套书时发现,这套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好读,故事性强,但是这种表达方式,会不会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小儿科”,通俗的形式与学术有矛盾吗?

    杨天石:历史著作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案头清供,而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胡绳当年提议创办《百年潮》,主要原因就是,希望历史著作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广阔的民间。但是通俗不等于低俗,不等于初级。好的、高级的通俗著作,就内容看,同样应该具有原创性,有高度的学术水平,只不过在写法上力求使一般读者乐于阅读,易于接受而已。这类作品,是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真实性和生动性的结合、提高和普及的结合,也就是雅与俗的结合。这是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蔡乐苏:前几年,许多人都抱怨史学没有读者,在为史学危机发愁。《百年潮》的成功说明这个危机并不可怕。

    “读史使人明智”,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历史

    记者:对于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年人来说,读读“精品系列”这样的书,有什么好处?

    杨天石:我们选编“精品系列”,就是希望发挥史学的特殊社会功能,有助于人们了解国情,了解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历史,总结历史上的正面经验与反面教训。

    谢春涛:有一句老话:“读史使人明智”,我认为说得很好。中华民族有治史、读史的传统,道理就在于此。青年人一般阅历比较简单,很多东西没有亲历过,为了自己的成长,有必要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读一读《〈百年潮〉精品系列》,了解一下我们国家近百年来屈辱、抗争、复兴的历史,肯定会从中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