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2月2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文化周刊

   

文化博客
如果道歉有用
2006年02月20日

潘采夫

    元宵节那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这场热闹的民间文化展很像元宵节大庙会,瞎子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原始录音出来了,还有福建提线木偶、江苏泥塑、海南传统纺织、陕西剪纸、北京风筝扎制等民间绝活表演让观众看得不亦乐乎,民间大师们边表演、边感慨“绝艺要失传”。

    平心而论,民间文化的保护难度非常大,既要积极保护,又要保持民间文化的野味和乡土气息,不能过分商业化,不能搞成伪民俗,真难。在我等外行的眼光看来,自然状态下的文化保护,做到“天人合一”就可以了,尽人事而知天命,否则某种“濒危民间文化”即使不消亡,也会沦落到被“圈养”的地步,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人大教授金元浦终于向记者敞开了心扉,言语颇动感情,“这件事情可能会危及到我近二十来年的学术生涯,危及我的学术生命。可以说,一篇我没重视的课堂讨论稿,可能葬送我的学术生涯。现在全国,包括海外媒体都说金元浦是抄袭教授。”老金表示虽然自己基本上没抄袭,但愿意就发生的误解向任晓雯诚挚道歉,并承担全部技术责任,原话如此:“第一,我赞成任晓雯学术打假;第二,所有这些事情,包括网站和这次事件,由我全部承担责任;第三,由于我们的技术和注释丢失等情况由此造成的误解,我可以向任晓雯做诚挚的道歉。但是,事实还是要弄清楚。”

    不知道这算不算道歉,算不算公开服软,但那任晓雯是否会接受这份歉意呢?可别突然拽出一句台词来:“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什么?”

    2月16日的《南方周末》刊出了对北京人艺常务副院长濮存昕的专访,濮存昕痛陈人艺的优秀传统正在消失,《茶馆》这些传家宝有丢失的危险。

    濮存昕一直性格温和,奉行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怎么突然说出这样的狠话?这里面有故事。

    用句主流话语形容,北京人艺曾有过光辉灿烂的过去,群星灿烂,大师辈出,这是不是造成如今人艺创新不够的原因呢?疏离于人艺之外的大导林兆华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没有人艺就不会有林兆华,只不过他不愿意做一种风格传统的奴隶。如果只讲继承、只讲传统,老的东西不能改,不能动,那么这种艺术形式有多么悠久、多么完美,也只会逐渐消亡……如果没有创新,连传统都守不住,这句话大有道理。去年是北京人艺创始人焦菊隐先生诞辰100周年,曾经在中国戏剧界壁立千仞的北京人艺,不妨借纪念的机会,放下身段,沉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继承和超越焦菊隐,重振人艺这样的大问题。

    今年是印象派大师塞尚逝世100周年,例行纪念,不过我看北京地产商们的纪念方式更特别,他们把普罗旺斯、枫丹白露这些好名字都拿去用在楼盘上,既提升品位,还以资怀念,双丰收。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