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2月2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没有赔本买卖:
从我收购棉花的经历看当铺收白条

2006年02月21日

晓斌

    中央电视台报道说,湖北省浠水县长期拖欠大量工程款和民工工资,致使一些急等着用钱的人,不得不把政府部门开具的欠条拿到典当铺里低价卖掉。据记者了解,1000元欠条的收购价还不到300元。

    欠债还钱,那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规则;政府不能当老赖,也是不需要解释的硬道理。然而,浠水县政府就是不按规则做事,就是要做老赖。记者发现,最近两三年,当地有关部门不断违反规定购买新车,县里有四五位领导乘坐的都是20万元以上的新款别克车,看来地方政府并不是拿不出钱来,只不过官员们可能认为,把钱用于自己享受比用于还债更实在。

    拥有债权的人为什么要当出欠条呢?缺钱是一个主要原因,却也不能排除另一个原因,即他们很可能认为,欠条将成为永远的白条,再也变不成钱了。毕竟,他们拿到欠条快10年了,连省政府也多次帮他们催债,可还是没能兑。希望泯灭的时候,当然能狠得下心将这些欠条低价卖出去。

    表面上看,当铺通过收欠条赚得了暴利,实际上,当铺因此承担的风险很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报道说,有的典当铺仅去年一年就收到了100多万元的欠条。小小一个县级城镇的当铺,资本金有多雄厚?如果这些欠条长期不能兑现,将导致资金链断裂。正如媒体多次报道过的,一些餐馆,因为接待公款吃喝,生意好得不得了,但正因为生意好得不得了,所以就垮了。虽然公款吃喝了,有人签字有地方认账,但变不成现金也就是几张白纸,算不得数。餐馆怎能不垮?

    10年过去了,附着在欠条上的政府公信,已经被时间洗白的几近于无,省政府都讨不了的债,几个当铺老板为什么敢收呢?难道他们比省政府还厉害?

    小人物真的有可能比省政府厉害!笔者曾在棉花收购部门工作过,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收购资金不足,大量向农民打白条。应该说,当时的白条还是比较有信誉的,不超过一年就能兑现。然而,农民缺钱用,于是有些人用现金收购白条,通常是90换100,不要以为他们将白条揣进了口袋,人家早就打通了关节,转身走进收购单位的财务室就能兑换成现金!收益当然是所有参与者分了。

    在商言商。在没有任何背景倚靠的前提下,当铺老板收购这些欠条当然亏本。但如果打通了关系,可就是利润成倍了。浠水县并不是没有钱,与买车比,还钱是有关部门不愿意的。那么,通过关系网,以超低价回购,原价甚至加上利息兑出去然后分利呢?我不敢肯定上述过程会成为事实,但现实生活经验提醒我,可能性存在。

    或者,性质不那么恶劣。有关人士不过稍稍透个口风,告诉说欠条究竟会不会兑现,兑现时间与比例如何,这一笔“吹风费”也很可观吧!

    政府做了老赖,带给债权人莫大的损失,央视曝光了,自然有部门去督促清欠,收购了大量欠条的当铺也将因此暴富。那么,在形势极不明朗的时候,当欠条在外人眼中的价值近于废纸的时候,却有这么多当铺大量吃进,谁来调查这极不正常的现象呢?

    烦请有关部门试着调查一下,这里面的浑水,可能深得很!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