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2月2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旅游周刊

   

诸多未开发的长城即俗称的野长城,是许多野外旅游爱好者心向往之的乐土。然而,一项考察结果显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长城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有研究者惊呼:长城的消失不是以百年为速度,而是几十年——
先救命后治病 长城亟待抢救
2006年02月24日

本报记者 狄多华

    “长城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黄土高原和戈壁荒漠之中,亟待抢救!”2月21日,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研究员,就长城保护问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连用了好几个“亟待抢救”,情之急切溢于言表。

    身为文物保护学博士,李最雄同时兼任甘肃省政府特别顾问。他说:“甘肃作为我国保存不同历史时期长城遗址最多的省份之一,境内有战国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但现状均非常脆弱,尤以战国秦长城、汉长城为甚,属‘濒危文物’,切切实实需要抢救。”

    “20年前还是相当完好的烽燧,现已变成一堆土”

    李最雄举例说,上个世纪80年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曾就甘肃境内的长城做过考察,见到过不少保存较好的长城遗址和烽燧。可今天,仅仅事隔20年,再沿原路线走一遍,就会发现许多已不复存在。“玉门境内原本有一个保存得相当完好的烽燧,现已变成一堆土。所以说,长城的消失不是以百年为速度,而是几十年。”

    长城学会秘书长黄耀会先生也曾呼吁:“长城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03年,甘肃省文物局牵头,联合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省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省内战国秦长城、汉长城(烽燧)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热心于此的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还联合成立了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致力于纵深推进长城保护工作。

    “有天灾,更有人患”

    翻开长达60多页的调查报告,借助数据和图片,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谌文武教授历数甘肃境内长城遗址之危情:不论哪一个时代的长城,目前保存较好的地段已不多,且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甘肃境内战国秦长城,修筑于秦昭、襄王时期,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西段,由甘肃临洮县城西北开始,穿过现今陇中、陇东8个县。有些地段保存较好,一般可见长200至500米不等、高1至3米不等、夯层清楚的墙体。但在静宁县内几乎已无遗迹可寻,镇原、环县、华池三县保存下来的城墙遗址也极少。

    汉长城(烽燧)在甘肃境内多经过戈壁沙漠地带,由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以及城墙和烽燧建筑形制的不同,长城墙体已大部分塌毁,目前残存的主要是烽燧,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

    明长城最西端起自嘉峪关,因所经过之地多为人口稠密地带,大部分已消失,目前保存最好的部分为山丹境内的一段,残存高度在3至4米左右。但2003年10月的一场地震,使山丹境内的明长城3处城墙墙体、两处烽燧发生倒塌,另有数十处墙体产生裂缝和倾斜。“有天灾,更有人患!”谌文武作为调研活动的参加者和保护项目的实施者,有过心痛的感觉:“有的地方为通行方便,截断长城以保证道路畅通,使得大段长城消失;有些地方的农民因开垦梯田而挖毁长城,使耕地与城墙顶在一个海拔高度,大部分长城因此而只能见到一侧;更有甚者,一些人不知从哪儿听说长城墙体上的土是上好肥料,挖长城当肥料用。”

    “需要抢救的不仅仅是13个烽燧”

    “必须立法保护!”对此,李最雄和谌文武异口同声。李最雄同时认为,仅有立法是不够的,技术性保护措施一样紧迫。

    在甘肃的长城保护人员组成中,既有文物保护专家,又有环境专家、盐土专家。李最雄认为,在长城的技术性保护方面,甘肃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也正因为此,甘肃对长城的抢救行为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基于2003年的调研,甘肃省拿出了对13个烽燧的抢救方案,一经上报,即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国家文物局拨付900万元,甘肃省政府配套100万元,抢救方案有望今年5月后在去年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实施。”李最雄说,这是先救命后治病的策略。

    谌文武感叹道,多亏了国家文物局的900万元,甘肃境内的长城抢救行动才得以启动。“但甘肃境内需要抢救的绝不仅仅是13个烽燧,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今年我们要做规划上报国家文物局,对甘肃境内的长城逐步实施抢救。抢救行动估计要持续到2020年,投资要过亿元。”

    李最雄说,即便到2020年,长城的抢救行动也未必能做完。值得欣喜的是,有甘肃的官员告诉记者,作为长城保护全国两个试点省份之一,“甘肃在长城的保护上要提速”。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