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与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同步实现,必须在剩下的15年内投入4万亿元,这就意味着每年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2700亿元左右。投入这么大,我认为光靠政府是不够的,要动员社会资金,动员农民投入劳力。”经济学家林毅夫说。 两会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有这样几组数字,从中可以看出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按照我国农村现行人均年纯收入为668元贫困标准,全国农村还有2610万人没解决温饱问题;年收入处于668元至924元的低收入群体有4977万人;全国有9900万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约有3000多万是因为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近半数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下降;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7%,农村为45.5%,差距依然明显。
显然,“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中国经济也很难摆脱需求不足之类的瓶颈。但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新农村绝对不只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农民的参与。
新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农民的需求和愿望,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不是政府要把农村建成什么样儿,而是农民希望自己的家园是什么样儿。在建设过程中,政府所能做的,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基本问题,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大包大揽。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角是农民,基层政府的责任在于组织规划和提供服务,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替农民做决定。树典型、建样板之类的形式主义,逼农民欠债住小楼别墅的“形象工程”,都有违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如果操作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农民的新负担;帮助农民走富裕之路,如果方法不得当,就有可能伤害农民。只有让农民积极参与,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实施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才能建设起真正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