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0日至19日,一个名为“地层下的亮光——贵州煤矿工人自拍图片展”在北京首都图书馆开展,供各界免费参观。
2005年10月,贵州高地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把数码相机交到贵州习水普通矿工及其家人的手中,让他们“自由传达自己的想法”。共有13人参与此次拍摄,作者有的是煤矿工人,有的是家庭妇女,有的是上年纪的老人,有的是活泼的孩子。这些普通的农民矿工拿起相机以后,拍摄了自己与周围人的生活、工作、家乡,快乐与艰辛等等。
历时4个月,先后有21人参加拍摄,组织者收集了近4000张照片。
2006年1月14日至22日,部分摄影作品被挑选出来在贵州省图书馆展出,随后在当地的书店、酒吧、校园内进行了巡展,观众达3000余人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思考和关注。
自2005年3月开始,贵州高地研究所在习水县隆兴镇柑甜村开展农民工职业病调查项目。在调查中发现,参加体检活动的335人(男性148人)中有51名(全为男性)疑似尘肺病患者,职业病危害非常严重。随着调查的深入,工作人员发现,当地人多地少,平均一家人种的粮食只够吃半年,孩子多的家庭只够吃两三个月。
柑甜村的村民目前完全依赖煤矿生存,全村1100多户人家,每家至少有一人从事与煤矿有关的工作,依靠从煤矿带来的经济收益维持家里的生活。同时,煤矿也在当地引发了地面塌陷、水资源流失等环境问题。
柑甜村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这里开采煤矿的历史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在这里共有4家私营煤矿,每年要开采出近百万吨煤,限年产3万吨的煤矿,实际采挖量高出限产6到7倍。
从技术上讲,这些照片并不高明,也不像我们以往所见的煤矿题材照片那样,只是些平平淡淡的生活记录。但正是这些外来人无法拍到的图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当下中国小煤窑矿工生活的真实图景。
摄影者自述
吕良禄,男,49岁,世居柑甜村。曾经干过六七年小学教师,一个月拿15元。1990年自办小煤矿,2001年关闭小煤窑后,在庙坪煤矿管理瓦斯安全。
王克江,男,27岁,柑甜村5组。在煤矿工作过五六年,这次拍摄了一些煤矿对人身体的影响的照片。
朱正纯,男39岁,柑甜村2组。在煤矿采煤20多年,疑似尘肺病患者。拍摄了一些煤厂环境的照片。
杨美雄,男30岁。跑过船,1994年后在煤厂工作,干过过秤、充电瓶和井下电工等活儿。吕相朝,男28岁。有时在外打工,有时在煤厂从事“上车”工作,目前在家务农。
朱远朝,男,52岁,居住在柑甜村3组。原来做过生意也在煤厂工作。现在给太平洋保险公司跑业务。
陈忠全,女,55岁,世代居住在柑甜村。丈夫在煤矿工作了20多年后退休在家,三个儿子都依靠当地的煤矿为生。镜头里都是自己的小孙子,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出去打工,不要再留在这里。
吕世朋,男,55岁。在井下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儿子希望我们老两口到他们那地方去住,可自己不想离开这个地方。
王先忠,男,27岁。妻子外出打工,自己所在的煤矿因为漏沙砸死了人,现在在家等着整顿好后再上班。
王克纯,男,52岁。15岁的时候就在煤矿工作,在去年的煤尘肺体检中,查出是煤尘肺病I期。现在天天在家休息,今年8月份还要在地区做康复体检。
陈金霞,女,20岁。初中毕业就一直在家务农,每天弄弄猪草。但不想外出打工,觉得那样没有意思。
朱红叶,女,12岁,庙坪小学六年级学生。爸爸在煤厂上班,妈妈也干过在煤厂“上车”的工作,理想是当一名记者。
朱倩倩,女,11岁,庙坪小学五年级学生。朱红叶的妹妹,理想是当发明家。
朱杰梅,女,12岁,庙坪小学六年级学生。爸爸在煤厂上班,妈妈在家做家务。理想是当记者。
朱杰明,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喜欢骑自行车,这次拍摄了一些自家的房屋和土地的照片,希望家乡会像原来那样。
王康明,男,17岁,初中三年级学生。生活在当地少数不依靠煤矿为生的家庭之一。拍摄期间,矿下漏沙砸死了一个人,这个关口没有人敢拿起相机拍东拍西。
王友琴,女,15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现在最关心的是家里被煤矿震出裂痕的房子能不能得到赔偿,以前政府有人来拍过照,但至今还没有回音。
吕相儒,男,17岁,初中毕业。在家看商店,有时到煤厂从事“上车”的工作,曾经开过出租车。
王成美,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读完初中就不再读书了,拍的照片都是反映自己学校同学的故事。
|
|
|
▲北京展览现场 |
|
▲窗外的世界 |
|
|
|
▲矿工肖像 |
|
▲累了,歇歇 |
|
|
|
▲害羞 |
|
▲我是刘德华 |
|
|
|
▲路 |
|
▲被煤矿震出裂痕的墙 |
|
|
|
▲搬石头 |
|
▲挖萝卜 |
|
|
|
▲买零食 |
|
▲小大人 |
|
|
|
▲喜事 |
|
▲打字牌 |
|
|
|
▲小屋 |
|
▲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