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3月2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科技前沿

   

电力危机考验中国节能战略
2006年03月21日

本报记者 刘向阳

    “家里电视机的小红灯等着你用遥控器去开它,亮着的小红灯虽然只是待机状态,但是你也许不知道,每年全世界6%的电能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雷永向记者介绍时不无惋惜。雷永是美国能源科技企业英福特公司的华人总裁。他的公司正在研发能够把待机耗电降得很低的产品。目前每个家用电器设置待机节电的电路至少要用10瓦~15瓦,新产品出来以后的耗电是0.4瓦。

    省出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电力消费第二大国。中国节能协会节电与绿色电能委员会主任侯健说,“到去年年底为止,我国的电力装机总量已经超过5亿千瓦,总发电量超过了2万亿千瓦时。2000年以来,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中电力增长是最快的,但是仍然赶不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多数省份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全国出现过大面积“电荒”。据统计,从2002年6月一些地区陆续拉闸限电起,到2005年,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的省市已经发展到27个。

    由“电荒”引发的电厂项目过度投资,同样为经济埋下隐患。中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王庆一就曾担忧地表示,无序竞争、盲目上马导致的惟一后果就是浪费资源,资源短缺局面加剧,而且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电力供应在国家调控下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电能效率低下”这个词汇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提高电能效率是突破电力瓶颈的另一解决途径。”业内人士指出。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节能协会节电与绿色电能委员会主办的节电行业媒体见面会上,美国能源科技企业英福特公司总裁雷永指出:“中国的电力有70%是由工业系统消耗的。我们的年度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终端用电设备的总节电潜力约为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科技创新突破能源约束

    “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明确。这说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难以实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办和国家统计局近期下发通知,从2006年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

    毋庸置疑,能源科技属于高科技行业。虽然代表当今最高水平的节电、节能技术都出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的节电市场,将是知识产权战略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节电企业与跨国公司同台博弈的利器,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当然,这还要求节电行业的标准与规范尽快出台,以保护知识产权的拥有者。

    实际上,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是各国能源战略的共同点。在发展节电技术以外,英福特在美国硅谷成立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与美国能源部和加州大学正在开展太阳能光伏电池新材料的研发项目,新材料的研发成功将使目前的太阳光伏电池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

    而英福特在上海成立的太阳光伏研发及生产中心今年年底即将投入生产,届时,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基地之一。雷永指出:“中国的太阳能光伏资源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中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只要利用全部荒漠面积的1.28%,即在1.38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上安装138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就可以提供中国将近一年的用电量。”

    节能技术面临打假尴尬

    中国节能协会节电与绿色电能委员会主任侯健说,我国节电器生产行业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的一个新型行业,这两年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3年开始的能源紧缺引发了国内对节电产业的投资热情,近几年国内涌现出的节电器生产厂家已达300余家。然而,由于市场行业标准与维持其健康有序发展的法规并未出台,盲目投资、缺乏核心技术、不重服务甚至假冒伪劣导致国内节电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这不仅损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更为整个节电行业蒙上阴影”。侯健表示。

    “近年来,英福特公司也饱受不正当竞争困扰”,雷永对此并不讳言,“仿冒者盗用了英福特公司的电源质量分析软件技术专利和某型号外观设计专利蒙蔽消费者,而内核却采用廉价的硫化锌代替硅制成,为用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近期该案将开庭审理,并引起业内人士及国内外媒体对此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访问中国,曾经把英福特在中国市场遭遇侵权作为重要议题提请中国政府给予司法支持。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