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3月2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星迷”林鹃值得媒体如此关注吗
2006年03月28日

王学进

    自3月23日《兰州晨报》等各家媒体报道了兰州女孩林鹃(化名)痴迷追寻刘德华12年倾家荡产的消息后,24日的《兰州晨报》又传来消息,3月23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记者已抵达兰州,《南方都市报》、东方卫视以及央视《共同关注》栏目组记者也将于24日抵达兰州,对林鹃12年来追寻刘德华所付出的代价和遭遇给予关注。与此同时,全国不少城市的强势媒体也将在24日联合该报一起刊发林鹃父母写给刘德华的“请愿书”,希望刘德华得知此事后能够安排时间和林鹃见面。

    本人向来对追星族嗤之以鼻,凡是有关追星族的报道都不屑一顾,但上述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报道说:“此外,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强势媒体都已转载了本报对痴狂‘追星女’的连续报道,并对本报长期以来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和帮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原来,该报是将林鹃及其家人当作弱势群体给予报道和关心的,其他各媒体也都是冲着关爱弱势群体而去的。一时间,超级追星族中的一员林鹃,俨然成了一位需要各方媒体援手救助的超级弱者了。

    会不会搞错!林鹃因为12年追刘德华追昏了头,竟至于成了一个偏执狂,各路媒体却要步其后尘,去追捧一个超级追星女?此刻,我感到双重悲哀,一重为林鹃为悲,另一重为上述媒体而哀。在此,我只想断喝一声:媒体,请自重!

    媒体把林鹃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者给予超规格的礼遇,实在是一种误解。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为追一个娱乐明星竟至于闹到不死不活的地步,还连累全家跟其一起遭殃,这是单纯的弱者吗?与其众多媒体出动,又是长嘘短叹,又是联合给刘德华写“请愿书”,不如劝林鹃去看心理医生。

    新闻媒体作为公共资源理应承担起扶危济贫的社会责任。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太多的弱势群体需要媒体关注,如拄着双拐、骑着毛驴,在黄土高原上山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33年的全国模范教师、甘肃省镇原县殷家城乡李园子村小学残疾教师张学成;如甘肃省渭源县每月只领40元报酬的600余名代课教师;如那些矿难家属和追薪民工等等。

    事实上,近年来新闻媒体在这点上确实做得不错(包括《兰州晨报》),但也存在些问题。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为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广告竞争力,一些媒体太喜欢追逐热点、焦点,往往一哄而上,直至“乱花渐欲迷人眼”,图个表面热闹,而忽视了新闻本身的价值趋向。就以围绕林鹃的报道来说,媒体一开始就将其视为弱者强势推出,瞄准的就是该事实的新闻效应,而忽视了新闻背后的社会价值。这样的新闻操作已经偏离了救危济困的新闻理念,而变成为媒体借炒作一个追星女孩进行自我炒作了。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