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4月6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新消费税实施后,多款车型涨价,多家企业扬言要跟进
涨价只是“毛毛雨” 降价依然是主流
2006年04月06日

本报记者 武卫强

    新消费税实施前夕,有20多家汽车企业联名上书,要求修改税率。之后业内专家的争论各执一词,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甚至有人认为新税率难以近期出台。4月1日是“愚人节”,新消费税如期实施,似乎和业内专家们开了一个小玩笑。

    有关分析认为,此次消费税调整对汽车市场整体影响不大。国产轿车市场,销量占主体的几个“黄金排量”是1.0升、1.3升、1.6升、1.8升、2.0升、2.5升。这其中,1.0升、1.3升的税率从以前的5%减少至3%,只少了两个百分点;1.6升、1.8升、2.0升的税率没有变化;2.5升的税率从以前的8%增加至9%,只增加了一个百分点。由此,轿车市场主力车型的消费税率基本保持了稳定。

    那么,新消费税到底影响了哪个区间的市场呢?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3块:一块是3.0升及以上排量的车型,税率增加了4%~12%;一块是国产SUV、MPV市场,这两个细分市场的车型排量主要集中在2.0升以上,消费税率提高了6%~15%;另一块是进口车市场,由于进口车以大排量车型为主,相应征收的税率都有大幅度提高。

    到目前为止,受新消费税影响较大的3块市场都属于小众市场,所涉及的车型在国内主流企业中所占有的份额不大。因此,消费税调整并非像业内某些人士所说的,会对汽车业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

    此外,目前的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配置、价位趋近的车型越来越多,以抢夺市场份额为首要目标的汽车企业不断将旗下车型价位下调,以期获得更大竞争力。在此态势下,汽车涨价无疑是横在市场上的高压电线,谁都不敢碰。

    尽管有“看谁敢涨价”的疑问在前,但4月1日实施新消费税当天,还是有企业“铤而走险”了。第一个明确涨价的是东风本田,CR-V价格上涨3000~5000元,并提出“艰难消化、咬牙承受、与消费者分忧”的涨价理由。此后,一汽丰田宣布,皇冠2.5升涨价4000元,3.0升涨价1.7万~2.5万元,陆地巡洋舰最高涨价13万元。接下来,江淮瑞风的市场价格上涨了3000~8000元不等,进口宝马全系列涨价,宝马760Li个性版涨幅高达28.96万元。

    这些车型涨价后,国内企业纷纷表示要继续观望,不排除涨价的可能。汽车降价多年,真会出现大面积价格上涨的局面?

    分析一下这些涨价车型,有三个特点:一是的确因为消费税调整,增加了不少成本;二是这些车型都属于热销车型,有些甚至供不应求;三是这些车型是其生产企业的主打车型。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

    东风本田的CR-V和江淮瑞风分别属于SUV和MPV市场的畅销车型,消费税调整后,这两个车型每辆增加了几千元至上万元的成本,企业消化不了,只能涨价。同样也有只生产SUV的长城、中兴、郑州日产等,消费税调整后它们也有同样的困难,但“打碎牙齿往肚里咽”,没敢轻言涨价。“不让消费者分担”的豪言之外,也有怕削弱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担忧。

    再看一汽丰田,2月份销量增长180%,花冠、锐志、皇冠几乎平分秋色,尤其是锐志和皇冠,至今仍需排队购车。消费税调整后,上海通用等同类型企业表示要观望,在是否涨价上没有一汽丰田“果断”。上海通用的主力车型是凯越,产品丰富,显著增加成本的车型不占主体,更有消化增加成本的能力。这是一汽丰田不能比拟的。除了这个原因之外,丰田车的畅销也是其率先涨价的“底气”。记者从一汽丰田在北京的一家经销商了解到,锐志和皇冠涨价后,消费者来订车的少了,用经销商的话说,“丰田车的消费者开始持币待购了”。这是一汽丰田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上海通用等其他企业所希望的。

    总结来看,此次消费税调整重点是抑制油耗大的汽车,尤其是高档进口车。对于产品单一,又正好生产高耗油车型的企业,无疑是“流年不利”。东风本田急不可耐地推出思域轿车,江淮、长城等企业在谋划向轿车市场突围,虽然初衷并不是因为消费税调整,但新税制无疑为这些企业的“转身”推了一把力。

    除了这些个别企业外,新消费税并未给其他企业造成多大影响。占市场主体的经济型轿车在1.0~1.5升这个排量区间内,甚至因为新税率有了2%的下调,这为降价又提供了空间。广州本田提前放出风声说,准备于4月8日上市的06款飞度在1.3升排量车型上准备降价2000元,把政府减少的消费税让给消费者。除此之外,车市上降价的声音还有不少,爱丽舍宣布下调价格1万多元,欧蓝德也宣布降价8000~10000元。

    步入4月以后,新车型开始更集中的投放,老车型不得不让利促销。不久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明确汽车业产能过剩。事实上,产能是否过剩还要推敲,但汽车企业的“散、乱”的确该到洗牌的时候了。基于弱势企业为生存,强势企业谋发展的目的,车市新一轮价格战不可避免。

    新消费税实施后,有个别车型涨价了。这只是2006年春天汽车市场的一场“毛毛雨”,充其量连打湿“草坪”的能量都没有。短兵相接的汽车市场,降价依然是主流。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