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4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阅读周刊

   

书斋以外“馋”走天涯
2006年04月10日

文/孙晓林 三联书店资深编辑

    正在修改《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书稿的台湾学人逯耀东先生日前过世。这几年编辑逯先生的《肚大能容》和《寒夜客来》,我和先生通过信,也打过电话。电话里传来的声音浑厚而洪亮,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好听。逯先生以主治魏晋南北朝史而知名学林,亦以散文特别是饮食文化的写作闻名海峡两岸。授业的老师钱穆、严耕望、沈刚伯、姚从吾等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港台一流的史学家。

    中国的文人自来就有“知味”的传统,但“知味”并不容易,“说味”就更难了。逯先生在深爱的祖国饮食文化的园圃里拓垦。逯先生曾经写道:“韩奕《易牙遗意》、高濂《遵生八笺》、曹寅《居常饮馔录》、朱彝尊《食宪鸿秘》、李渔《闲情偶寄》都是明清著名文人食谱。这些饮馔之书的写作,已越以往食谱维生与养生范畴。和这个时期文人生活相结合,形成一种生活艺术。”

    他不仅熟稔历代典籍中的食经、食单、食谱,还善于从诗词文翰、笔记小说里淘材料,把严谨的学术论述化为典雅细腻的文学笔触。“将中国饮食文化的讨论,从掌故资料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将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的琐碎细事,与实际生活和社会文化变迁衔接起来讨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襟怀。逯先生更致力于考察书斋以外的寻常饮食生活。自上世纪80年代始,逯先生多次大江南北巡游,既非为了探幽揽胜,亦无关学术交流,不过是为“馋走天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馋人,常常两肩担一口,东西南北走。无他,觅食而已。”吃过之后,逯先生每每见诸笔端,把实实在在的见闻与感受记录下来,留下一篇篇文情并茂、充盈着沧桑感的美文。

    逯夫子坚持说自己不是一个美食家,他的吃要讲究“饮食境界”,这境界“和饮食的精粗无关,也不是灯火辉煌、杯盘交错的宾主尽欢”,而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形成的饮食趣味和品位”。他说自己只是一个“饮食文化工作者”,味不分南北,食不论东西,即使粗蔬粝食,照样吞咽。不仅要肚大能容,还得是个有良心的肚子,从到处寻访的民间俚食中,体悟出百姓的生活情趣。

    他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前年力推的唐鲁孙的集子写序,说唐氏在嘈杂的世事嬗变中,退隐于吃,随世屈伸,虽自比馋人,却是个乐天知命而又自足的人。他也曾说自己是个乐观的保守主义者。我总觉得,唐鲁孙和逯耀东身世不同却都经历过世间离乱,留下了很深的故园文化的烙印,更懂得什么是生活的本质,这么说来,关注于饮食小道,以及故都岁时风物、市尘风俗、饮馔风尚,不能不说其中也大有深意在焉。

    去年,苏州陆文夫先生故去,逯先生专门写文章寄托哀思:“知味者文化人又弱去一人”,极为悲凉。熟悉逯先生的人都说,他个性洒脱,重义气而不拘细节。读他书的人都能感到,他文采粲然,常在笔锋处见真情。逯先生生前还告诫他参与台湾历史教科书修订的弟子:“历史虽然是一个消逝的过去,消逝的过去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绝不可以被污辱被损害”。

    余英时先生曾说:钱穆先生一生是在为故国招魂,此话也可移用到逯先生身上,具体一点说,他为故国的“饮食文化”招魂。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