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4月1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冰点时评
网络言论左右公共政策是个伪命题
2006-04-14 10:20:57
汪晓波
    4月3日,知名经济学家樊纲在某报论坛上称“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政府不能仅以网上的舆论来左右自己的政策”。5日,一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发表题为《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的帖子,赞成樊纲的观点。该帖子一出,惹怒众多网友,批评和反对的声音占了绝对多数。

    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其一,这个事件说明,网络上的言论力量的确是越来越强大,至少是吸引了樊纲这样的精英学者的注意。其二,通过对事件的解读,能够厘清网络言论的特点,弄清楚网络言论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樊纲以及他的支持者“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的观点,其实是个伪命题。

    从网络言论角度看,网络言论影响力的增长是与互联网这个高科技的产物本身的发展相联系在一起的。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是近10年内的事情。而这个10年,也正是我们的国家走向政治文明,文化更为开放多元、言论更为宽松。网络,作为一个新的媒介,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拓宽了公民表达的通道。

    熟悉网络论坛的人都知道,在大量的网上发言中,虽然有许多是情绪化、口水化、愤青式的表达,但也有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公民表达的素养得到了培育和锤炼,公民的声音得到了体现。在这个意义上,网络言论有着不能被否认的价值,应当得到呵护。当然同时,也要意识到网络言论的局限性,比如上网人群的同质性,网友发言在逻辑层面还不够严谨,以及由于网友匿名发言造成的随意性,等等。

    樊纲们之所以提出“左右论”,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随着公民政治素养的提高,对社会政策的参与意识也在增强。人们可以看到,每当一个关切到民生的具体政策出台,网络上总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意见当然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政策制定者的思考。樊纲们担忧,这些意见,会不会因为其主动占据着道德的高地,而过多地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所以,樊纲们把网络言论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联系在一起,并很武断地理解政策制定与舆论之间的关系,事情也因此变得有些牵强。

    公共政策的制定,自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政策制定部门当然应参考民意,但决策者在了解民意时,可以参考各种声音,包括深入基层调查,也当然包括了解来自网络上的意见,还可以用举办听证会的方式吸纳民意,以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网络与公共政策的交契点仅仅在于,它是各种意见来源的通道之一。因此,网络上的言论,根本谈不上“左右”国家政策。如果一定要上升到“左右”的层面,不仅无意中放大了网络言论的力量,也低估了政府公务人员的能力和判断力。“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的观点,或有其良善的本意,但本质上却是无意义的,仅是一个伪命题而已。

    樊纲是经济学家,不是政治学者,他在谈及非专业领域的话题时,表达得不尽妥帖,似可理解。他提出“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实际上指的是由于目前上网人群身份的同质化,远不能代表更广泛的民意,因此,网友们在批判樊纲观点的时候,也应该看清这一点,而不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