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4月2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要闻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数控产业的破冰之路
——华中数控自主创新启示录(上)
2006-04-20 03:03:23
本报记者 甘丽华
    

    冰刀,看似简单、不起眼,而它曲线优美而锋利的刃口,却是赛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

    数控,与其配套的庞大设备相比,犹如蚂蚁和大象,但却是先进设备的“大脑”,控制着机床的一举一动。

    两者形异神似,在2006年结了缘。“我国奥运健儿今年在冬奥会上使用的冰刀中,就有几把是我们华中数控研制的数控冰刀刃磨机加工出来的。”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自豪地说。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中国民族数控产业,亦像冰刀一样,坚韧而巧妙地开辟了破冰之路。

    中国数控产业“三打祝家庄”

    中国数控技术的开发始于1958年,从时间上看并不晚,几乎与国外同时起步,但由于我国自身的电子技术落后,研制进展十分缓慢。数控技术几十年的发展被专家形容为“三打祝家庄”:从“六五”、“七五”期间的引进、消化吸收,到“八五”期间的自主开发,再到“九五”、“十五”期间的产业化攻关,在技术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

    但是,国内生产中档及以上数控系统的企业,如果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举步维艰,有的企业甚至沦为外国产品在中国的买办。

    技术引进,外国给的肯定不是先进的。等你花大力气消化、吸收,做出的产品还没投放市场,人家接着将功能质量更好、性价比和集成度更高的系统推向中国市场,民族数控一下子又被打得落花流水。

    陈吉红总结道:“在这个问题上,价值规律完全不起作用!你出再高的价格,那些最先进的数控系统产品别人是绝对不会卖给你的——因为在他们眼里,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是具有超越经济价值意义的战略物质。”

    自主创新是惟一的选择。

    新长征路上的“过草地”理论

    华中数控另辟蹊径,走自主创新之路:用通用工业微机取代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开发硬件平台。

    当时,这条路线并不被专家看好,但华中数控坚持走了下去。

    1994年,华中数控摈弃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走“以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以Dos、Windows为开放式软件平台”的技术路线,避开长期制约民族数控系统发展的硬件制造“可靠性”瓶颈,使中国人第一次与国外数控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在此基础上,华中数控通过软件技术创新,实现了数控系统技术的突破,自主开发出打破国外封锁的四通道、九轴联动“华中Ⅰ型”高性能数控系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两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国产数控系统获得的最高国家级奖项。独创的曲面直接插补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凭着这个奖项,研究人员写几篇论文、每年做几台数控机床,“小日子可以过得很舒服”。

    但是1994年,他们被时任机械学院院长的周济部长“逼”下了海。因为不走产业化之路,科技成果“鉴定会”就是“追悼会”。要用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风险资金,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科技厅等发起组建了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成就了今天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销售额达两亿元的华中数控。

    关于民族数控产业,陈吉红曾发表过一段有名的“过草地”理论:中国数控产业“就像是红军过草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往回走,回头不是岸;不走,脚下的草地根本承受不住。只有拼命往前走,才能杀开一条生路。”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对此也深有感触:“中国在战略高技术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中国数控技术发展经历了‘三打祝家庄’,屡战屡败,很多人都丧失了信心。可能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对中国数控技术没有信心,说‘我们和外国差距太大,没有希望了’。华中数控的发展,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能力的。只要坚持,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要从外国公司那里“虎口夺肉”

    “我们刚刚拿到了500台配备世界顶尖工业缝纫机的数控系统的订单。做得好,明年的订单会增加到2000台。他们甚至想把研发基地放到我们公司来。”华中数控总工程师朱志红迫不及待地道出了这个好消息。

    今年年初,华中数控与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研制出配备有华中数控系统的五轴联动龙门铣床,被国内一家著名飞机制造公司采购,成为中国军工企业有史以来首次购买和使用的全国产化五坐标联动高档数控设备。

    利好消息不断。陈吉红大胆预言:“中国数控产业已经到了曙光初现的时候了。我们有可能像国产家电产业一样,占领市场,从外国公司那里‘虎口夺肉’。”

    目前,国产数控产业在低端已经做得相当出色,市场的90%都是国产。中端方面,虽然国产技术能满足90%的用户需求,但在品牌和用户的认同度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市场的主要份额还是被“外脑”所占据。在高端,差距则依然很大。

    在数控系统行业里,并称“东西南北中”的一批国产数控系统企业正在成长起来,其共同点是都具备了一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尽管如此,民族数控产业的发展依然危机四伏。

    从2003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和第一大机床进口国。对潜力如此巨大的市场,日本、德国两巨头虎视眈眈。

    他们采用技术封锁和低价倾销的双重竞争策略,抑制中国民族数控产业的发展。对中国不能生产的产品,抬高价格,并附加诸多限制;对中国能生产的数控系统,连续采取大幅度降价措施。他们一改过去不屑于生产低档产品的传统,夺取中国数控尚占优势的低端市场。不惜重金从我国数控企业挖走熟悉业务的市场策划和销售人员。

    从内部来讲,尽管国产数控系统在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由于历史上国产数控系统曾经大量“趴窝”,数控变成了“控诉”,信誉受损,用户至今“心有余悸”。

    任何一个产业,光靠一家企业不可能改变市场发展的方向。“我们希望有一批国产数控企业成长起来,让用户真正对国产数控充满信心。国内数控企业不应该在低端市场杀得你死我活,而是应该在很多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把民族数控产业做好。”这是以“发展民族数控产业为己任”的华中数控人的希望,也是民族数控产业发展的前景所在。

    本报武汉4月19日电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