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4月2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军事周刊
在和平年代,他的工作对象却是那些深埋地下,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死神一直伴随着他的军旅生涯。
命悬雷场一线间
2006-04-28 03:41:40
万元 黄建华 邓忠开 赵建华 向辉
    他三次执行援外教学指导扫雷任务,是我军参加援外扫雷次数最多、排雷数量最多、培训外军学员最多的人。

    他和他所带的扫雷队伍至今无一人伤亡,被国际同行叹为“奇迹”。

    他组织实施的扫雷,与其他国际组织和商业扫雷公司相比,扫雷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安全系数大。

    他就是被誉为“和平使者”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副团长兼工程师陈代荣。

    “雷场即生死线”

    陈代荣经常说:“雷场即生死线。”走进雷场,命悬一线间。

    扫雷,体现的是技术,考验的却是忠诚。

    陈代荣在雷场摸爬滚打一干就是20年。他无数次冲锋陷阵,打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1993年,时任副指导员的陈代荣,带队参加中越边境大扫雷。云南边境雷场面积大,雷种多,布设密,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扫雷难度最大的雷场”。当时,连队只有4名干部,而且各负责一片。作为副指导员的陈代荣,不仅是一线排雷的组织者,更是一名排雷手。当地有一个叫八布的地方有一片雷场,布雷时间长,雷种多,地形复杂,布雷时的资料已丢失,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扫雷指挥部领导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将这片扫雷任务交给陈代荣。

    受领任务后,他带着30名官兵,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进行仔细勘查,然后开始探雷排雷。他要求战士发现地雷后先向他报告,如果有危险,他就亲自排雷,如果难度不大,他则指导战士排雷。一连几天,由于天气炎热,他劳累过度,身体虚脱,平时从宿营地到雷场只需走20分钟,他却走了1个多小时。

    在陈代荣无言的感召下,大家齐心协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了这片需要3个月时间完成的扫雷任务。扫雷结束时,他的体重由63公斤下降到56公斤,胸前却多了一枚金灿灿的一等功军功章。

    尽管身处和平年代,陈代荣却如同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做好了时刻为消除雷患献身的准备。

    自1987年考入长沙工程兵学院地爆专业至今,陈代荣就一直和地雷打交道。尤其是在中越边境大扫雷和三次援外教学扫雷的1000余个作业日中,陈代荣几乎天天要和死神斗智斗勇。

    “有陈中校这么棒的专家,中国军人一定能出色完成扫雷任务!”

    2006年3月31日,“和平使者”陈代荣再次率队出征异国雷场。

    上午9时30分,云南昆明机场,一架满载我国赴黎巴嫩执行维和扫雷任务官兵的包机,滑过长长的跑道,呼啸着腾空而起,飞向硝烟弥漫的中东。

    这是联合国首次邀请中国军人执行维和扫雷任务。

    一个月前,联合国维和考察团赴陈代荣所在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实地考察陈代荣指挥扫雷。陈代荣从容自如地为考察团演示了人工搜排雷、综合扫雷车扫雷等内容。考察团团长夏尔马上校当场叹服:“有陈中校这么棒的专家,中国军人一定能出色完成扫雷任务!”

    此前,陈代荣曾三次走出国门,执行援外教学指导扫雷任务。陈代荣和他的战友,凭借过硬的扫雷技术铸就了闪亮“八一”军徽,一次次为五星红旗增辉添彩。

    2002年9月,陈代荣奉命随队远赴非洲厄立特里亚执行教学指导扫雷任务,这是陈代荣第一次走出国门。这也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援外教学指导扫雷,包括厄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国对此十分关注。

    艺高人胆大。在这陌生而复杂的雷场上,面对联合国维和扫雷部队和众多西方商业扫雷公司的竞争,陈代荣和他的战友们凭着娴熟过硬的扫雷技术阔步而快速地推进。他们的行动受到厄方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引起联合国维和扫雷部队和一些商业扫雷公司的注意。

    2002年12月9日,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一些国外扫雷部门等机构专门组织人员到陈代荣所在扫雷场参观。200多平方米的雷区,陈代荣和6名战友,仅仅两小时就一扫而光,并顺利通过参观团的验收。

    面对眼前的景象,参观团成员不解地问:“陈中校,你们扫雷为何如此快速高效?”陈代荣自信地回答:“靠的是管用的器材和过硬的技能。有器材,我们就能找到雷,有技能,我们就能排掉雷。”

    鉴于陈代荣和中国扫雷专家组的优异表现,厄立特里亚国家地雷行动中心主任泰斯法少将主动提出要求组织第二期培训,总统伊萨亚斯则毫不客气地对几家商业扫雷公司下了“逐客令”。

    2005年9月,陈代荣参加援助泰国的扫雷行动。在一次分割雷带时,一名曾多次参加排雷并接受过美军扫雷培训的泰方学员十分自信地说:“依我的经验判断,这里肯定没有地雷。”说完,他一步跨进雷区,准备进入下一个目标区。

    陈代荣及时拽回这名学员,操起探雷器开始搜排。不到10分钟,陈代荣就发现并成功排除一枚跳雷,那名泰国学员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过去,当地组织扫雷时常出现遗漏现象,对此大家十分头痛,但一时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此,陈代荣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反复琢磨,多次试验,他终于摸索出“门型框标示搜排法”,使搜排空间更加紧凑规范,有效解决了排雷过程中的“漏雷”难题。

    陈代荣与扫雷专家组经过36天苦战,圆满完成援泰教学指导扫雷任务,并扫除泰国东部靠近柬埔寨边境地区一片近两万平方米的雷场,扫除各式地雷212枚,爆炸物及金属残片近1000件。11月27日,在雷场移交仪式上,泰国陆军总参谋长当场宣布:“这里原本是一片被死神笼罩的雷区,是中国人帮助我们使它恢复了原有的美丽,我们的政府要收回这块土地,种上一片树林,让她永远见证泰中两国友谊!”

    “多教一名合格学员,就等于多展示一份中国军人爱好和平的诚意!”

    在国内,陈代荣为我军培训了450余名扫雷骨干,有着丰富的教学培训经验。然而,当陈代荣第一次走出国门到厄立特里亚当“洋教头”时,却困难重重。

    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难题。60名学员只有6人懂英语,其他人只会当地提格尼里亚语,这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翻译首先把教学内容译成英语,再由这些懂英语的厄方学员把英语译成提格尼里亚语。经过两次翻译后,语意发生了变化,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结果是陈代荣讲得费劲,学员听得没劲。这样下去不仅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影响自身形象。陈代荣暗下决心:一定要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陈代荣在要求大家学习当地语言的同时,经过反复琢磨和一次次实践,终于想出了一招:先教会懂英语的学员,再由他们去教其他学员,专家组成员则在旁边指导。教学中,陈代荣认真分析当地雷场的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特征,针对学员的体型和不同雷场、不同地雷的情况,摸索出英语、汉语、当地语言加“肢体语言”的教学方法,帮助学员准确掌握排雷方法。后来,陈代荣把这套教学方法运用到赴泰国培训教学中,并不断总结完善,终于克服了援外教学中的语言障碍问题。

    在泰国援外扫雷教学中,有一位名叫里番给的学员,领会动作要领慢,还经常出错,他几次想放弃学习。“不能让一个人掉队,”陈代荣告诫大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陈代荣要求教员仔细观察里番给的动作,找准他动作不规范和不到位的地方,然后逐个动作抠,耐心细致地教。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地努力,最终里番给结业考试成绩优秀。

    “多教一名合格学员,就等于多展示一份中国军人爱好和平的诚意!”援外教学扫雷中,陈代荣始终这样要求自己:再难教的学员也要让他合格!他先后总结出“室内理论教学,室外仿真雷场教学,实地雷场示范、指导教学”等一整套被称作“中国培训模式”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援外扫雷教学方法。他所培训的150名外国学员,经过仿真考核,90%达到优良水平,得到受援国高度赞扬。

    为让“中国培训模式”走向世界,本着“便于指导、便于教学、便于操作”原则,结合多年国内培训扫雷骨干的经验,陈代荣用8个月时间编写了4万多字的教材,并经过6次修改完善,又增加50余幅配图,最终形成3万余字的《国际人道主义扫雷手册(教材)》。2004年4月,在昆明举办的国际扫雷研讨会上,他作为我国扫雷专家介绍交流了这部教材,引起世界各国地雷专家的关注与好评。同时,该书也为我军援外扫雷教学提供了资料与借鉴。

    “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军人!”

    2002年9月,陈代荣奉命赴厄立特里亚执行教学指导扫雷任务。尽管出国前,大家早把困难预想足了,可到后才发现现实条件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差。

    厄立特里亚气候恶劣,白天平均气温都在40℃以上,穿胶鞋在地上站不到10分钟,鞋底就发烫。如此高温酷暑,用水却极为有限。他们的饮用水要从100多公里外的首都阿斯马拉拉运,来回需六七个小时,一周一次,一次只有12小桶。为节约用水,陈代荣和战友们“探索”出节水方法:喝水时,先拧开军用水壶,倒小半水壶盖的水,伸出舌头在盖里舔一舔,再用嘴唇贴在盖里湿润一下,用嘴抿七八次,才把小半盖的水喝下去。每天洗脸时,将毛巾一角润湿后,擦一擦就算完事。

    在雷场上,19公斤重的扫雷服穿上不到5分钟就大汗淋漓,加上缺水,有时一个月也洗不上澡,官兵们很快患上烂裆病,痛得走路都困难。面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陈代荣没有半点抱怨,他带头给大家鼓劲:“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军人,在雷场的一举一动,只能给五星红旗和八一军旗增辉,决不能抹黑。”

    除了自然环境的考验,还有竞争的压力。陈代荣得知,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厄扫雷行动已经展开多年,同时还有一些商业扫雷公司在厄从事商业扫雷。我国援外扫雷专家组的到来,威胁到少数商业扫雷公司的生存空间,这是他们极不情愿看到的。

    条件再艰苦也要克服,雷场再复杂也要清排。陈代荣与官兵在人地两生、语言不通、地形复杂的异国雷场克服缺水少食、病患酷热等重重困难,以高于联合国维和扫雷部队的速度,单位面积扫雷费用低于联合国维和部队标准的成本,高效安全地完成了援厄教学扫雷任务。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