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5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教育
西部的孩子要把好东西抄回去讲给同学们听,许多老师感慨——
科技创新大赛不该是个别同学的奖项比赛
2006-05-09 04:51:27
实习生 罗颖凤 本报记者 狄多华
    4月21日中午11时多,第21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果展示厅的过道里,一个小学生正背靠着墙、蹲在地上一声不吭地抄着墙上宣传图片的内容。一墙之隔的“试试眼力”趣味画展厅里,不同年级的学生正兴奋地争论着各种类似三维画或油画的图片,偌大的教室里人声鼎沸。

    蹲着的孩子是甘肃省广河县三甲集小学的同学。原来,这次三甲集小学能来参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孩子们肩负着“重大的任务”,要把在大赛上所看到的好东西抄好带回去讲给同学们听。

    据该校带队的老师说,三甲集小学的同学因经济条件限制,全校30个班只能选派30来个学生来参观。“创新大赛所展出的许多东西,孩子们从来就没有见过,他们要抓紧时间抄才行”。

    三甲集小学六年级学生马琼良腼腆地告诉记者,他很喜欢小发明制作,曾经用废弃的塑料罐做过一个花瓶,但没有获奖。

    据该校两位带队老师介绍,他们学校没有专门的自然课或科学课,县上其他学校也没听说有这类课程,学生们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实践活动。三甲集小学的陈万明老师遗憾地说:“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也喜欢做一些创造发明,但课程量太多,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

    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化学老师师彦英认为,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太少,对现代传媒网络知识了解很少,知识面窄。他在教师论坛上说,决定一个地域经济发展的,是留在本地的全体劳动者的素质。“西部贫困地区的大部分孩子长大后,要么出去打工,要么留在当地种地。因此,要从小培养、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就年龄阶段来说,10岁至16岁是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最关键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最终目标不应是追求学生获什么奖,而是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次科技创新大赛评审专家组组长王玉认为,一个学生参加一项科技实践活动,就要自己去看相关的书籍或请教老师,不管最终是否获奖,“学生只要参与这个过程就会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大有帮助,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会让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来自金昌的参赛教师吴华学在随后的教师论坛上介绍,他们学校高一和高二的全体学生都参加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考虑到高考的压力,高三学生一部分参加。“学校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记入成绩报告册,作为学生评选的一项条件。”该校一名高二学生就经过观察后完全自选题目,进行浸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浸矿初探,课余时间自己去各个矿区采集不同矿样、不断向老师和专家请教、在实验室做实验。如果成功,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企业带来可观价值。

    师彦英介绍,他所在的中学从九年级到高三共20个教学班的全体学生都参加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全体学生参加是完全可行的。”

    此次大赛上,记者不时地听到来自参赛教师和专家的意见:目前太注重升学率的这一教育体制在未来的10年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大环境下,要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大赛,让少数学生取得好的竞赛成绩,让学校获得荣誉,才能激发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