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5月1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综合新闻
一条小虫引发的科技大战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开发抗虫棉纪实
2006-05-09 04:51:34
本报记者 韩俊杰
    棉铃虫是一种只有三四厘米长的昆虫,以前并没被人重视。但从1992年起,这种小虫大规模肆虐我国多个产棉区,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逼着科学家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大战。

    虫害暴发,全国科学家斗不过一条虫?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全国常年种植面积在8000万亩左右,占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棉花的产值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0%。棉花是两亿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棉花出了问题,也会影响1900万名纺织及相关行业工人的生计。

    “以前,棉铃虫不是棉花种植中的主要问题,一年只要喷洒一两次农药就可以把它搞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副所长李付广说,1992年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棉铃虫特大灾害暴发,后来又迅速向长江流域棉区蔓延,棉铃虫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即使是喷上20多次农药,也不能完全将它杀光。

    当时,中棉所的一个科学家把从田里捉来的棉铃虫放在配好的农药里试验,结果棉铃虫悠然自得地在农药里游来游去!而鸡如果吃了这些活着的棉铃虫,立即就会死掉。

    频繁喷洒农药,大大增加了棉农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也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损害棉农健康。1992年,常年亩产量在65公斤左右的棉田,因虫害亩产仅剩11.5公斤。而1992年~1996年,我国因防治棉铃虫等害虫造成的农药中毒事件竟高达24万例!

    众多的科学家,斗不过这小小一条虫?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宣布:谁能治住棉铃虫,就奖谁100万元!

    科技落后,重金外购还是自主研发?

    据了解,就在我国遭遇这场巨大虫害之前,国外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一种新办法,不用喷农药就能将棉铃虫彻底消灭。

    这种技术就是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科学家将一种棉铃虫吃了就死的基因转入到棉花细胞里面,棉铃虫爱吃的棉花的叶和茎,就成为棉铃虫致命的毒药,而对人畜却没有危害。1984年,国外某公司第一个拥有了Bt杀虫基因专利权,其培育成功的Bt基因抗虫棉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1991年,我国“863”计划开始启动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1992年,中国农科院首次在国内合成了新型融合单价抗虫基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抗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1993年年底,我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材料植株,1994年进入田间试验,1995年申请了国家专利。1996年,我国又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双价抗虫基因。

    1996年,这家国外公司与其国内最大的棉种经营公司联合培育的转基因棉花已经在本土迅速推广应用。而我国当时的研究水平还基本上处于实验室阶段,可供育种的材料数量太少,远远无法满足进一步育种的需要,因此无法培育出足够的种子供广大农民使用。

    当时,棉铃虫正在我国肆虐,该国外公司提出:如果中国肯出9000万美元的价格,他们可以提供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材料,帮助我们研制转基因抗虫棉,但却坚决不出售核心技术,也就是专利权。

    “是高价买下没有知识产权的国外技术,还是背水一战,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己的技术?当时,从国家领导到棉花专家们,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中棉所所长喻树迅说。

    接受国外公司的条件,我们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遏制猖獗的棉铃虫。但这同时意味着,我国未来的棉花产业将从此受到他国制约。同时,我国各大产棉区生态状况差别巨大,大规模种植美国转基因抗虫棉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也都难以预料。

    “不管困难多大,我们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转基因抗虫棉!”几番深思熟虑后,国家领导和专家们最终选择了背水一战。

    自主创新 后来居上

    出售技术没成功,国外公司迅速调整战略,开始直接进军中国的棉花种植市场。1997年和1998年,该公司分别在河北和安徽建立子公司。1998年,我国380万亩抗虫棉种植面积中,国外抗虫棉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

    “95%意味着什么?那感觉绝对是兵临城下!”中棉所副所长李付广说,“那时候,危机感和耻辱感每天都在刺激着我们的科学家。什么时候我们成功了,我们才能在棉农面前抬起头!”

    2000年之前,国外一年获得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材料1万多株,而我国一年仅研发几十株——那只是一个实验室的水平。要想跟人家比,首先得从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上下手。

    2000年,国家科技部拿出810万元全国公开招标,条件是:两年内年产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材料1万株。经过竞标,中棉所和其他科研院所合作,下决心要啃下这个硬骨头。

    科研条件是艰苦的。中棉所棉花抗逆育种科研组组长严根土说,中棉所当时的基地还设在河南安阳市白璧镇的农村。刚到所里那几年,他住的是集体宿舍,晚上老鼠在床上乱窜,工资连养自己都成问题,想和远在浙江的父母联系却找不到长途电话。

    “条件太艰苦了!所以,两年后,在调动工作无望的情况下,我偷偷离开中棉所,回到浙江找工作。要不是家人劝导,我当时怎么也不会再回来了。”严根土说。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中棉所和其他科研院所联合,不仅熟练掌握了国外使用的转基因方法,而且还开发了两种新方法,使棉花规模化转基因的能力大大提高,很快具备了年产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材料1万株左右的能力。

    2002年6月,“棉花基因规模化转化技术体系”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与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然而,国外公司科技领先、市场占领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面,我们惟有多方合作,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才有可能与国外公司一决高下。

    2002年10月,国家科技部立项“国家转基因棉花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和“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两个项目,由中棉所牵头,采取双赢互利的发展模式,通过合同关系,在尊重知识产权、成果利益共享的情况下,上中下游单位强强联合,开始与国外公司展开正面竞争。

    很快,这种全国一盘棋的运作模式,产生出巨大的效益。项目运行期间,累计获得转基因棉花植株两万余份,筛选、评价、鉴定有利用价值的转基因棉花种质材料1000多份,其中的621份转基因材料发放给我国主要棉花育种单位,并直接选育出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1个,新品系42个。

    2003年,我国抗虫棉发展到4000多万亩,占当年棉田面积的58%,其中国产抗虫棉达到2000多万亩,占市场份额的50%左右,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市场垄断;2004年,国产抗虫棉达到2800多万亩,占全国抗虫棉市场份额的60%以上;2005年国产抗虫棉的市场分额占到70%,彻底占领了国内抗虫棉市场。

    国外公司只有中熟抗虫棉品种,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除了中熟类型外,还根据各个产棉区的特点,开发出早熟、杂交抗虫棉等类型。另一方面,国产抗虫棉品种不仅性能和美国抗虫棉相似,而且普遍比国外抗虫棉增产10%以上,杂交抗虫棉则增产20%以上。

    至2005年,国产抗虫棉已累计推广9000多万亩,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每亩可为棉农增收节支约150元,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同时,大规模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农药中毒事件降低了70%~80%,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60%~80%,达1万~1.5万吨,相当于我国化学杀虫剂年生产总量的7.5%左右,不但大大减少了棉农的投入,也减轻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此外,更重要的是,在这次自主创新研制过程中,囊括棉花的转基因、育种、杂交制种、高产栽培、综合防治、产业化等各个环节的一个完整的国产转基因棉花培育体系得到了完善和建立。而利用这套体系,我们不仅可以应用于棉花,而且可以对其他的农作物进行转基因的应用。

    4月18日,中棉所在总部河南省安阳市高新开发区对国内媒体宣布:投资1亿元,在郑州西开发区征地100亩建造中国最大的集科研、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中棉种业公司,不仅要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在神州大地进一步推广,而且要将科研实验项目由单一的棉花扩展至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上。

    本报安阳5月8日电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