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过吉尔吉斯斯坦的3个月前,该国发生了政府危机和社会动荡,总统阿卡耶夫及其家属逃亡。而首都比什凯克市容整洁,甚至还在举行中亚地区的拳击比赛,给人的印象是,虽然尚未开始计划中的大选,但社会运转还算正常。只是中国国英商品城被大火焚烧后的惨状提醒着人们:动荡刚刚平息。 我们在总统府前的喷泉广场上遇到一个中国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小伙子,因为在上海学过两年裁缝,他说话带着上海口音。动荡波及比什凯克时,他和周围许多华商被抢,他在当地娶的妻子受到惊吓,第二个儿子早产。我看着小推车里的白胖婴儿,问他将来的打算,小伙子忧心忡忡地说,等大选后看看形势平稳不平稳,再说。后来得知,我们和小伙子在广场谈话时,两个街区外的内务部门前发生骚乱,响了几枪。 比什凯克、贾拉拉巴德、奥什一线,都在翻越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古丝绸之路上。这里是中国到欧洲、印度的必经之地,许多年来商贾云集、驼队穿梭往来于大漠天山之间。 自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便有了早期“丝绸之路”的雏形。人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指西汉由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西到罗马的大陆通道。这条大陆通道有南北两条支线,南道由敦煌出阳关西行,沿昆仑山麓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西达大月氏(今我国新疆和阿富汗东北一带)、安息(今伊朗)、条氏(今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罗马帝国。北路由敦煌出玉门关西行,沿天山南麓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大宛、康居(均在今俄罗斯中亚境内),再向西南行与南道会合。这两条线路即早期狭义的“丝绸之路”。 我们在比什凯克远郊的丝绸之路遗迹看到一座古塔。当地陪同图尔图古丽说,这座烽火台状的砖塔已经在这里矗立了1000余年。800多年前的一次大地震毁坏了这座古塔,为了避免再次毁于地震,后来修复时只修到24米,比原来的塔高整整少了22米。尽管地震和战乱曾使它数次遭到损坏,但是吉尔吉斯人还是不断地修复着它、维护着它,目的是让伟大的丝绸之路的历史不在这里中断。这座古塔不远处的废墟是当时国王的宫殿,看到从这里出土的绘画、中国古币等文物,可以遥想1000年前这里的繁华。 奥什向南,车队开上了帕米尔高原北端的帕米尔——阿赖山脉,行至高处,只见雪山连绵,群峰林立,这里山路险峻,空气稀薄。不一会儿,路面上蹦起了冰雹。 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多为高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分别占到两国国土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高山之国。行驶在这空气稀薄、人烟稀少的“丝绸”故道上,很难想像古代先民们是怎样靠骆驼、毛驴等原始交通工具往返翻越高山之巅的,也只有走过这条路的人们才能体会跋涉的艰辛。 车队转向东南,到达吉、塔边境海拔4800米的博尔得伯山口。在塔吉克斯坦边境口岸办理各种手续到最后通关,用了我们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地图上看,这个山口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中国三个国家交会的地区。隔着车窗,隔着风雪,隔着一道铁丝网,我看到了另一片熟悉的雪域高原。铁丝网那边曾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外景地——中国,我的祖国。 有关“丝绸之路”上的帕米尔高原,留有很多文字记载。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道:这片高原名叫帕米尔,骑马要走12天,在这12天里既无居民又无旅店,沿途只是沙漠,没有任何食物,打算经过这里的旅行者应该自备粮食。这里地势太高,气候严寒,连只飞鸟都看不见,所以不可能找到吃的东西。我还要告诉你们,由于天气太冷,火生不旺,火的颜色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因此肉类是煮不熟的。 《玄奘传》中有关帕米尔高原是这样记载的:山精残忍凶猛,常常造成危害,人们必须献上祭品以后才能进山,惟有如此方可安全来去。如果不祈求山精的话,就会受到暴风和冰雹的袭击。这里气候很冷,民风强悍,人的天性都纯朴刚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