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5月15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阅读周刊
值得感念的两种岁月
——读《留德十年》与《我生有涯愿无尽》
2006-05-15 03:00:56
肖维青
    

    闲暇喜读名人自述,乃大多数文化人的志趣,鄙人不能免俗。近日手不释卷,浏览《中国人自述丛书》中的两册——《留德十年》与《我生有涯愿无尽》,分别是季羡林和梁漱溟的自传体文录,记述了一代学人的求学生涯,真实细腻,催人奋进。

    在《留德十年》中,季羡林先生以耄耋之年,忆及往昔,按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当年远离家乡、负笈德国的求学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求学期间,先生饱尝二战阴霾带来的生活艰辛和思乡煎熬,更难忘学长提携、友人情深。文字简练、一气呵成,读后令人酣畅淋漓,确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柏林的修表铺,哥廷根的大学城,光阴流转,世事沧桑……

    梁漱溟的《我生有涯愿无尽》却不是一本好读的床头书。文如其人!自述语言如梁漱溟先生本人的照片,不苟言笑,俊朗不足。在书中,先生90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也全部展现在读者面前。

    两书比读,不同的求学经历赫然显现。同为大儒,季羡林走的是世人艳羡的出国留洋之路,经院教育,严整有致;梁漱溟却摒弃正规,自学成才,以中学学历胜任大学讲席。

    季羡林先生出身农家,幼时家中没有一本书,叔父决定培养他读书,由此命运转折。清华大学毕业后一年,机缘巧合,官费留德,真是前途似锦。到达哥廷根的季羡林并没有接受填鸭式被动学习,在自由的学习气氛中,渐渐认定梵文是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一走将近60年。即使正规教育,个人的兴趣和意志也是压倒一切的。“有的学生,初入大学时,一学年,或者甚至一学期换一个大学。经过几次转学,二三年以后,选中了自己满意的大学,满意的系科,这时才安定住下……”。就是在这样一种绝对自由的气氛中,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并愿意为此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季先生所选的梵文、吐火罗文,艰深难懂,令外行却步;然而他苦心孤诣刻苦研究,遂成大家。后来即使经历“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先生也笑容依旧,重操旧业。联想如今学人,初进校门,不问学术,却心系就业,怎不汗颜?

    梁漱溟先生的家境完全可以负担正规的中西教育,幼时上过新式学堂,中学肄业后,受的是丰富而切实的自修教育。据说当年誓言进北大讲堂。先生潜心自学儒学和佛学多年,1917年受蔡元培推崇,被聘北大教授印度哲学。“由于向上心,我常有自课于自己的责任,不论什么事很少要人督迫……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从这一点上看,季、梁迥异的求学道路却指向了相同的学问人生,正所谓殊途同归。

    当下,人们忙忙碌碌,求功名、觅文凭,不知腹内真知多少,真能几何,又有几人能够发出“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的宏图远誓?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我读人大书”征文活动的选登文章。该活动时间为4月17日~5月22日,欢迎来稿。来稿请寄: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宣传策划部,邮编:100080, E -m a il:cru p z w@ya h o o .co m .cn 。)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