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5月1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有话就说
汽车产业整合不能是“撮大堆”
2006-05-18 03:03:55
    进入“十一五”后,兼并重组成为汽车产业仅次于自主创新的关注重点,近来更有专家把解决“产能过剩”的出路也寄希望于它,兼并重组承载了汽车产业太多的重托和厚望。

    其实兼并重组是中国汽车业的老话题,与所谓“散乱差”相伴而生,中国汽车业“散乱差”的提法有多久远,兼并重组之说就有多久远,尽管在不同时期,表达上稍稍有些差异,但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主张把汽车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将企业的规模做大。

    毫无疑问,兼并重组的主张是正确的,国际汽车业也是循着这条路径发展的。但是自这个主张提出至今,世界上的汽车公司由40多家减少到十来家,形成了所谓的“6+3”格局,而中国汽车企业的数目不仅没有明显减少,而且轿车生产企业数目反而增加了两三倍,生产的轿车品牌更增加了十几倍。

    为什么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产业重组,竟然比跨国之间的重组还要耗时费力?原因就在于跨国公司之间的重组,是通过市场竞争进行的,“物竞天择”,遵循的是市场经济规律。我们的“重组”则要按照主管部门的意志进行,“重组”的格局事前已经确定,让谁发展,不让谁发展,都有明确规定。

    按照这种思路,长期以来我们的兼并重组都是围绕三大企业集团进行的,通过用政府掌握的优质资源,不遗余力地“扶持三大集团”,一心一意要把三大集团做大做强。在我们的汽车管理部门看来,今天的大企业,将来一定也还是大企业,现有的大企业继续做大,一定比一个小企业做大容易得多,支持目前相对较大的企业进一步做大,成本最低,见效最快,因此不给其他中小企业发展机会,更不许它们与大集团竞争。他们还常常想动用手中掌握的资源,胁迫中小企业投靠几大集团。他们认为,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只要分别进入了“三大集团”,所谓“散乱差”就消失了,产业重组就完成了,从此天下就太平了,中国汽车业就可以健康发展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三大集团不仅本身占有最优质的资源,实施兼并时还能享受到更优惠的待遇,比如资产无偿划拨,债务挂账,无息贷款等,而原来没有生产整车资格的企业,只要进入了三大集团,也就自然具备了生产整车的资格。

    依照这种既定模式,主管部门想让发展的企业,就提供各种优厚条件予以支持,企业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以轻而易举地和三四家跨国公司合资。不想让谁发展,就设置重重障碍,让你怎么也发展不起来。一些企业为了取得生产资格,不得不花几千万元“买”一个生产许可证,往往需要几年时间。而在市场上,“几年时间”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死生!假如当年中华轿车能早上市3年,不仅车子的诸多小毛病用户可以接受,售价也可能高出好几万元,因为当时市场上几乎没有与之竞争的车型。

    然而是不是大企业就一定强?大企业就一定比规模小的企业更有生命力?尽管专家们一直认为“100万辆规模的企业不能独立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企业也面临重组局面”,但我们知道,全球规模最大的通用、福特这些年一直在破产边缘挣扎,而100多万辆规模的宝马,却是当今最具活力的汽车公司之一,年销量仅8万多辆的保时捷汽车控股了年销售量500多万辆的大众!

    市场常常跟人开玩笑,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太多、太优厚的扶持,并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因为事先有了保票,往往不思进取,原来具有的一点竞争力也被消磨殆尽,而在市场上拼搏的企业,反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娇生惯养的孩子不受一番苦难的磨练,是不会有出息的。

    我们总爱拿美国只有三大公司说事,人家可是经过100多年竞争才有今天的结果。北京吉普合资时的合作伙伴美国吉普,不几年就被美国汽车公司兼并,而美国汽车公司又被克莱斯勒兼并,1998年克莱斯勒又与戴姆勒·奔驰合并,成为今天的戴姆勒·克莱斯勒。沧海桑田,20年世界汽车业经过了多少变迁,而我们却总想追求永恒,一成不变。

    不公平的所谓市场竞争,有竞争力的企业,竞争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因为拥有优质资源,没有竞争力也能维持,结果大家打了个平手。竞争被扭曲了,大大延缓了产业重组的进程。在美国汽车100多年的兼并重组历史中,几乎找不到政府支持企业的记录,倒是为了维护竞争的公平性,常常有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对“三大企业集团”我们并无成见,我们所不赞成的只是这种不公平竞争方式,它传递的是对公平竞争原则的蔑视与践踏。

    世界上最有效率的重组方式莫过于公平竞争,政府的责任就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是赤膊上阵帮助哪个企业,压制另外的企业。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不仅对中小企业有利,更是消费者最大的福音。试想,如果至今我们仍坚守“三大三小”的造车格局,没有这么多企业进入造车行列,中国今天轿车的产量能增长这么快,车型品种能有这么多吗?车子的质量、服务能达到今天的水准吗?轿车价格能降到今天这个价位吗?

    中国汽车产业的重组,不能是“撮大堆儿”,事先订出重组格局,划分好“势力范围”,简单地把企业划归进几个集团。决定兼并重组结果的是企业竞争力,由市场说了算,不应该事先保证哪个企业一定胜出,哪个企业一定不会存在。在公平的环境中,经过所有企业参与的激烈竞争之后的幸存者,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也许是现在的三大集团,也许不是。

    (查阅程远更多文章,请浏览 au to .sin a.co m .cn 或au to .so h u .co m 的"程远专栏"。)

    程远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