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孩子的智囊团
用智慧帮孩子拿主意
经过层层排除,离我们的目标学校和专业越来越近
http://www.cyol.net 2006-05-23 05:28:57
吴景艳

  家有高考生,如何根据孩子的成绩选择一个理想的学校与专业,成为家长们最为头疼的大事。去年我儿子参加高考,从年初起我就抱回了一摞摞报考资料,参加一个个高校的推介会,听取一拨拨过来者的心得体会,请求老师一遍遍帮助分析。但却是越听越糊涂,越看越懵懂,越分析心越乱,最后莫衷一是。当时的我真是心乱如麻,头大如斗,不知如何是好。

  到了临报志愿的前几天,我们深感如果家长再像无头苍蝇,拿不定主意,必然会影响孩子的高考情绪。孩子的爸爸说,别再看那些东西了,研究得再多再细,也只能上一所学校,根据咱们自己的情况定吧。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只有父母亲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底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其优点缺点。父母二人统一思想,把自己明确的建议提供给孩子非常重要。现在许多家长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为由,不厌其烦地问孩子自己想好了没有,又絮絮叨叨地指出这不好、那不行,既浪费了许多时间,又令孩子心更乱压力更大,这实际上并不可取。当然,对个别很有主见的孩子除外。

  要给孩子提出明确的建议,就必须有切合实际的意图,清晰明了的目标对象。而最简洁的办法就是采取“排除法”。按照孩子的情况和我们共同的想法,一层层排除。排除的东西越多、范围越大,目标对象就越接近。

  第一是成绩定位排除。北京考生是考前填报志愿,对高考成绩靠的是估算。许多老师会告诉考生,一般情况下,高考会比一、二模的平均分稍高。这可能有一定规律性,但也要看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我的孩子一模是603分、二模则掉至530多分。班主任认为前一成绩应是他的实际成绩。而我们觉得,这两次成绩都不完全符合他的实际状况。与其平时成绩作分析比较,再综合考虑他的知识面、心理素质及考试发挥稳定程度,我们将其高考成绩定在550~580分之间,在这个成绩段以外的学校可以排除。

  第二是专业定位排除。现在很多家长对专业选择看得很重,把专业的选择作为毕业后就业的先决条件。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拿现在的就业取向去衡量4年乃至6年后的就业需求,肯定不准确。大学阶段依然是打基础,关键是孩子要学得愉快,学得扎实。真正学好了,自然就拓展了择业的空间。我的小孩报考的是理科,但对文科有一定兴趣和专长,不喜欢上穿白大褂、进实验室的纯理工科专业,因此选择文理兼收的专业比较合适。而文理兼收的专业又在综合型大学基础较好,且综合型大学的规模大,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有利于孩子各方面的成长。于是,我们将目标就定在综合型大学的文理兼收专业上,其他学校均被排除。

  第三是地域定位排除。北京、上海的考生不愿离家到外地上学,是个普遍性的问题。进入高三,我们就开始给孩子划一道线,如够不上北大、清华、人大,就准备到外地上学去,逐步让孩子开拓择校的视野。通过对高考成绩和专业定位的排除,孩子也认为除了到外地别无更好选择了。对比分布全国的综合型重点大学,考虑远近适宜,交通便利,气候反差小的因素,我们将择校排除的范围缩小至长江中下游城市;再根据这几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最后将第一志愿选定了武汉大学。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在最后“拍板”时刻,仅用了一个来小时就把表填好,安心睡觉去了。而据我们了解,许多家庭在交表头天晚上,全家彻夜未眠。

  孩子的志愿表交到了学校,顿时引起一片哗然。非常看重和喜爱他的班主任觉得不可思议,直呼“报亏了”。家里其他亲戚也表示难以理解,放着北京那么多学校不报却上武汉去。孩子对比了其他同学的志愿,有些后悔犹豫。此时,我们心里也打鼓,但只能豁出去了:让最后结果来检验吧!

  高考成绩出来,孩子总分是575分,顺利地被武汉大学录取,就读于经济管理学院数理经济与金融实验班。这应该是他这个分数段所能录取的较理想的学校与专业了。而与他成绩相当的好几个同学及我们的两个邻居,则因为报志愿不当而落至第二志愿,懊悔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