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超过50%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去工作,这是第六届中国农业人才论坛上发布的调查消息。(《新京报》5月21日) 我对这个数据表示怀疑。因为我周围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甭说大学生,就是高中生、初中生,也很少有几个人愿意留在农村与泥巴打交道。 我的判断源于我的世故,而世故是不能摆上台面的,毕竟,人家公布这个数据前,可是经过调查的。有了调查自然就有了发言权。然而,很遗憾,归纳得出“农业大学超过50%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去工作”这一结论的人,似乎连基本的数学常识都不具备。调查数据是:“34%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去,约20%的城市大学生也愿意。”所以记者得出了53.5%的被调查者,愿意到农村工作的结论。 大错特错了。正确的算法应该是这样的:该校相关人士说大半数学生来自农村,姑且算80%的学生来自农村吧,其中34%的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工作,那么每100名农大学生中,更愿意到农村工作的来自农村的学生是27.2人。在另外20名城市学生中,更愿意到农村工作的是4人,因此,调查统计结果应为31.2%的学生,更愿意到农村工作。如果该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超过该校总学生数的80%,此数据将稍稍有所提高,反之则还要降低。 从报道可以看出,调查中为这些大学生在农村设计的工作是做“村官”。在绝大多数地方,“村官”们很难最终成为公务员,如果不能成为公务员,这些在农村待了一些年的学生以后怎么办?而且“村官”这个职务,本来是需要村民选举的,依靠组织安排做“村官”违法。更何况,在农村工作也绝不仅仅只包括做“村官”,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但凡是大学生到了农村就一定要做官。 我注意到公布这组数据的场合:第六届中国农业人才论坛。在这样一个论坛上,公布这么一组数据当然很风光,很轰动。但数据总是数据,与事实相符的数据才有意义,才有可能指导实际工作,而与事实完全不相符的数据顶多是自欺欺人,如果将其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是要误事的。 想起一个著名的调查结果,问中国社会各阶层,哪个阶层最感到幸福,答案是“中国农民”!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