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6月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汽车市场的价格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2006-06-01 03:03:10
本报记者 王超
    

    车价越不稳定,市场越不稳定,这是不是意味着,2004年的车市低迷景象将在今年重现?

    进入5月以来,车市并不像人们想像中那样火爆,众商家一心期盼的消费大释放并没有到来。5月份,除了黄金周外,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每日销量约为120辆。与3月和4月份相比,市场变冷了,甚至来看车的人也减少了一大半。一些消费者在观望,更多的消费者取消了购车计划。因为交通拥堵、油价上涨、用车环境恶劣,车的使用价值已经大大降低,而车的价格却并不能抵消这些不利因素。

    黑5月又一次到来了,让商家们有些猝不及防。亚市、中联、东方基业,北京的几家汽车市场都可以用“冷清”来形容,与前几个月人头攒动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位南京菲亚特经销商感到纳闷,“原以为好日子能继续下去,谁知到了5月份销售还不如去年,以前我们都太乐观了”。

    与车市的冷清相映照的是,5月份的车价开始大幅度滑坡。海南马自达、吉利、奇瑞等厂家在近期纷纷宣布降价。海南马自达宣布,其全线产品从5月30日起大幅降价促销。福美来最高降幅达9000元,直逼中级家轿“10万元级”大关;而普力马的最高降幅则达到1.2万元,大幅拉低休闲轿车消费门槛。吉利自由舰在3月份价格调整之后又有所松动,其精智舰在经销商处的报价是4.8万元,比以往最低的5.18万元下降3000多元。已没有多少利润的奇瑞QQ在上周再次调价,降幅达到2000元左右。

    许多厂家在降价的前后期,都会推出不同配置的改款车,以弥补自己因降价而损失的利润。但结果往往是,老款车型的价格所承载的压力更大,而新的改款车却不能从根本上弥补降价带来的损失,因为它也逃脱不了降价的命运。

    买车值还是不值,消费者心里有一笔账。现在已经没有人谈车价是否与国际接轨了,因为即使新车的指导价不接轨,几个月后也得降到与国际接轨。不管你的车什么来头,配置比国际标准高出多少,消费者都不再迷信了。决定继续持币待购的李先生说:“反正现在什么车都有,我才不会为品牌溢价买单。有些厂家自以为他的车好,就可以定高价,又不是奔驰、宝马,我就不相信它不降价。”他又补充了一句,“连宝马都降价,不敢想像还有什么车敢在中国卖高价”。

    降价不是新闻,不降价才是新闻。市场上的新车层出不穷,仅靠上市前那些忠实“粉丝”的订单,根本不足以让企业活命。以前老总们在新车上市时总不忘强调“决不降价”,却忘了在“决不降价”前面加上天数。其实厂家决心再大,只要经销商熬不住,誓不降价宣言就成了一纸空文。

    经销商的暗自降价让厂家很被动,但为了完成任务,拿到返点,经销商也不惜“顶风作案”。一位北京现代经销商称,以前厂家是抓典型,为的是杀鸡骇猴,但后来全体经销商一致行动,厂家只有无奈的份儿,因为法不责众。“先是经销商私降,厂家不认可,随后厂家默许你降价,不干涉了,接着厂家开始统一降价,然后经销商再降。这就是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降价始终不会停下来。”

    网上车市总监华雪认为,3月和4月份,各大城市取消限小以及新汽车消费税的实行,都对车市起到了促进作用,一部分消费者选择在这个时机出手。至于5月份车市为何急转直下,亚市商务信息中心副部长且小钢认为,用车成本上扬是主要因素。“5月份本来就是北京车市淡季,用车成本的增加对车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且小钢谈到的用车成本涉及很多方面,但主要因素还是油价上涨。“小排量车受到的冲击更强,因为其目标定位是那些经济实力有限的买主,这些人对用车成本的关注度很高。”且小钢说。

    尽管北京市的出租车已经开始实行2元/公里的收费标准,但他们的生意并不差。出租车司机高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生意没有因为运价上涨而受到影响,“对出租车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私家车,人人都有车,我们就没生意了。其实你算算账,油价这两年涨了多少次?可我们油补的上涨和油价的上涨却是不成比例的。涨到每公里两元钱,我觉得没什么,打车还是比你买车值”。

    曾打算买一辆小排量车代步的张先生现在有些犹豫,“去年油价涨了4次,今年拿不准什么时候再涨,在这个时候买车很没有安全感。等我的收入水平可以无视油价时再买也不迟”。

    人们希望汽车价格稳定的时候再买,但商家不降价,消费者又不买单。于是价格战越打越凄惨,消费者对车市的认可度却越来越低。消费者怪厂家出尔反尔,刚上市的新车,没过两个月就贬值;厂家怪消费者欲望无止境,车价降到多低都不满足。双方互不信任,互相怪罪,于是降价继续进行,但消费者依然捂紧口袋。

    有人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遭遇严重的价格信任危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大幅度降价过程中被严重摧毁。由于车价变动太快,消费者找不到底线,因此不敢轻易出手。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出现,在短期内很难重建信任。而厂家的急功近利,也使价格稳定成为空谈。

    “车价越不稳定,市场越不稳定”,亚市总经理苏晖认为,新车的频繁上市,尤其是车价的频繁变动,是造成部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根本原因。他表示,2004年的情况与今年很相似,从5月份开始,车市就急转直下,价格战一直打到年底,市场却一直不见起色。

    苏晖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要想不重蹈覆辙,必须保持价格稳定,但这又岂是厂家的力量可以左右的?中国汽车消费的大环境,将经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