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6月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要闻
把每一次心跳都献给装备事业
——追记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胡卫
2006-06-04 03:06:53
本报记者 赵飞鹏 通讯员 宗兆盾 靳先锋
    

    2000年4月,胡卫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医生判断他还有5年生命。

    胡卫被确诊患上的是不可逆的“扩张性心肌病”,这种病不是癌症,却比癌症还可怕。

    从此,人们发现他常常说:“抓紧时间!抓紧时间!”

    2005年4月底的一个晚上,胡卫加班时倒在实验室的椅子上,再也没有起来。

    胡卫是总装备部装甲兵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负责解放军装甲兵武器装备的发展论证、装甲车辆试验等装备技术研究。

    很多战友至今还不愿意相信胡卫已经去世的事实。有人说:“我们总觉得他还在,总想着哪天早上8点,‘胡头儿’就会笑呵呵地提着包来上班。”

    活一天就干好一天

    2000年4月11日,云贵高原,海拔3500米。胡卫和战友正在进行装甲高原试验。他大口喘着粗气,在茫茫雪线上拖着沉重的双腿。几天来,胡卫总感到心慌气闷。但辛苦3年的科研试验已进入收尾阶段,他一直咬牙坚持着。

    “‘胡头儿’,任务还有两天就完成了,你这样子吃不住,还是赶紧回北京检查一下吧!”同事李大庆恳切中充满了焦虑。

    胡卫弯腰抚着胸口,豆大的汗珠挂满他乌青的脸颊,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当天晚上,战友们就把胡卫送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在解放军总医院,刚刚因心功能衰竭被抢救过来的胡卫,却接到了更让他震惊的诊断书——他得了不可逆的“扩张性心肌病”。专家说,这是一种至今都没发现病因的绝症,随时都可能导致猝死,最多活5年。胡卫愕然了。刚过完40岁生日的他,狠命撕扯衣被。

    在病床上躺了13天,没有人知道胡卫想了多少事情。但是胡卫出院后第三天,同事就看到他出现在办公室里,胡卫对单位领导说:“我刚40岁,与其躺在家里扳着指头数日子等死,不如活一天就干好一天。”

    考虑到胡卫的病情,领导打算让他全日病休。胡卫得知消息后着急了:“现在我手头儿分管和参与的几个项目,大都到了攻坚阶段,各方面情况我摸得熟,要是不让我干,还不把我再憋出另一种病来?”

    单位领导看他态度如此坚决,讨论研究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对他“约法三章”:不要一个人出差,不要干体力活儿,不要加班超过晚上10点。同时,所里把他的宿舍从五楼调到一楼,并特批门诊部长期为他准备8种药品。

    胡卫太爱他的装甲事业了,一工作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2000年秋,胡卫参加了“某型炮射导弹武器系统论证与分析”的课题研究,并负责制导系统的论证分析工作。有一次,为解决控制系统的一个难题,他夜里11点坐上火车,赶到天津的一家军工企业请教。第二天一早又赶回办公室,一口气干了20多个小时。为方便加班,又不影响实验楼值班员休息,他配了一把楼里的钥匙,买来一张行军床,实在累了就躺一会儿。项目进行到最关键的时期,一个月里,他喝掉的咖啡瓶子就堆了一墙角。

    不让“革命的本钱”闲置

    胡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和夜视专业,1982年来到装甲兵技术研究所,10年间,他获得了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据同事统计,在生命的最后5年时间,胡卫干了正常人8年的工作。大家后悔没有劝阻他——胡卫工作起来太狂热了。可是医生说:“如果让胡卫整天躺在床上静养,没有这种工作的热情,可能你们就没有机会再和胡卫相处5年这么久!”

    有人说:燃烧是一种氧化,生锈也是一种氧化。胡卫选择了前者。

    2002年年底,作为项目负责人,胡卫主持了“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的论证和研究。他带领项目组跑遍了广州和南京所有的装甲部队。短短半年时间,胡卫带领项目组完成了6种车型27套维修保障资源的战备储备方案,并很快把上万套设备丝毫不差地发到部队,当年就形成战斗力。

    2003年夏,某型火控及炮射导弹检测车在福建某地进行联调试验。考虑到胡卫的病情,研究所领导没有安排他参加,胡卫一下子就急了:“我是副总设计师,不到现场怎么能行?不干成这件事,我死不瞑目!”所领导只好再三叮嘱他,搞好现场协调马上回来,绝不允许跟车试验。可一到现场,胡卫就钻进狭窄的车舱。检测车马达轰鸣,上下颠簸,气温高达60多摄氏度,噪音接近70分贝,有的年轻战士跟一个车次都呕吐不止,胡卫却一直顽强地挺着。战友们见他嘴唇青紫、大汗淋漓,硬是把他推到指挥部的帐篷里,可是别人前脚刚走,他又回到现场。一名协作厂家的老同志说:“老胡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要多保重呀!”胡卫却笑着说:“本钱不用在工作上就不值钱了,现在正是让它升值的时候!”

    胡卫生命最后5年是解放军装甲装备建设攻坚决战的关键5年,他恨不得一下子把装甲部队遇到的所有难题全部解决掉。

    胡卫于2003年开始着手“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研究。开展维修检测设备战备储备研究,涉及部队多、武器装备型号多、协作的厂家多,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由于胡卫对业务比较熟悉,成为项目组第一负责人。

    研究所科技处参谋沈明堂回忆,仅2004年一年,胡卫带领课题组就完成了6种车型27套维修保障资源。2005年,胡卫还要开展7种车型的维修保障资源储备研究。谁也无法料想,正当胡卫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死神之手已经悄悄伸向了他。

    风继续吹,不愿远行

    2005年4月29日,胡卫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上午,他到仓库组织器材发放;下午,参加室里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民主生活会,发言时还作了自我批评,说自己“出成果太少、也太慢”。忙完一天的工作,胡卫晚上照例留在办公室加班。晚上9点,妻子刘文霞准时接到了胡卫每天必打的问候电话。

    这平平常常的一天,却是胡卫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2005年4月30日早上一上班,同事发现,胡卫办公室的门虚掩着,灯亮着。推门一看,电脑还开着,鼠标耷拉着,电脑里显示的是还没改完的“装甲装备维修保障资源储备方案”,胡卫斜靠在椅子上,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人们用“好战友,好丈夫,好父亲,好女婿”来评价胡卫。在研究室,大家有句口头禅:“有了困难找老胡”。胡卫在所里的宿舍几乎成为同事的“招待所”,他花5万元买的二手私家车几乎成了公用车。

    胡卫深爱着家人。每年结婚纪念日,妻子都能收到他精心挑选的小礼品。结婚10周年的时候,胡卫还特意带着妻子到怀柔山里种了一棵象征爱情的苹果树。每年儿子过生日,胡卫再忙也要抽空与他合张影。母亲年事已高,又身患胃癌,他每天都要打电话、发短信问候。胡卫去世后,他的妻子至今对老人瞒着这个消息,仍然开着胡卫的手机,仍然每天给老人发去问候的短信。

    2005年5月5日,胡卫的追悼会在301医院举行。追悼会上没放哀乐,他的爱人刘文霞说:“胡卫活着的时候,再苦再累都埋在心里。现在他走了,也不要让大家太难过,就放他生前最喜爱的姜育恒的歌吧!”

    由于悼念的人太多,原本20分钟的追悼会开了近一个小时,刘文霞并没有痛哭失声,自始至终,她只是默默地、深情地看着躺在鲜花丛中的丈夫。胡卫遗体火化前,她扑到丈夫身边,最后一次为丈夫捋了捋鬓前花白的头发,在丈夫的额头上深情地吻了两下,顿时,泪如雨下……

    胡卫家里有一幅他的巨大遗像,照片下面是8个大字:风继续吹,不愿远行……

    本报北京6月3日电

    照片:胡卫(中)和同事们在研究装甲车技术革新。军文摄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