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陈丹燕的《欧洲文化旅行随笔》彩色图文系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该系列由《漫卷西风》、《咖啡苦不苦》等四本随笔集组成。其中《漫卷西风》是新作,记录了陈丹燕第五次到德国、奥地利的感受。 1992年,陈丹燕第一次走出国门。“我成长在国门紧闭的时代”。所以“当我有机会的时候,我就要走一万里。”十几年来,陈丹燕在欧洲与故乡上海之间不断游走。 上海和欧洲是陈丹燕上世纪90年代以后作品中的两个主角。“在德国、法国和奥地利,处处能够看到上海的影子。这是我第一次睁开眼睛回看我的文化背景,回看我成长的城市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陈丹燕的随笔中,希茜公主、茨威格等文化符号,都亲切地找到了家园,这些恰是她那一代人沉积在记忆深处的碎片。 “要是我没有在欧洲认识上海,也许我也不会意识到欧洲,是我的精神故乡。”1994年,陈丹燕发表旅行日记《精神故乡》。“自己的精神故乡比一个白雪皑皑的俄罗斯要广大得多”,甚至覆盖整个欧洲。 “在柏林哈克什市场的一家旧书店里,我从图画书的架子上抽出一本图画书,偶然地。”封面画着熟悉的灰绿色的大街,石头墙面的大房子,一只心事重重的兔子,以自持而不刚毅的姿势在房子前走过。它微微垂着头,以致耳朵都向前耷拉下来了,它的体面里有点黯然与紧张,因为命运让它勉为其难…… 这本影射当时政局的图画书,让陈丹燕联想起“日本人的飞机炸了东方图书馆,东方图书馆和商务印书馆的大火烧了整整一天。商务印书馆奠基者张元济在自家的院子里站了一天,什么也没说。”陈丹燕在上海和欧洲之间游走,她笔下的散文也同时呈现出这样的双重文化印记。 开始行走的时候,陈丹燕常常只为一时之快,想要看到欧洲的山水,吃上德国的冷牛肉丸子。没想到所到之处竟引发对家乡的认同危机,让陈丹燕“走向如今的人生,成为如今这样的人”。 陈丹燕认定人们可以建立自己的普世文明标准,“这是这么多年的旅行中,我最确定的收获。”有算命的说陈丹燕有11年的“驿马命”,至今16年,她仍在精神故乡中仔细地找寻记忆中的碎片。“人生在继续,所以它的意义也在显现的过程之中,现在评论,似乎还太早。那些旅行是许多与我人生有关的重大决定以及确立某些价值观的发端,像铁轨上的道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