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6月1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综合新闻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
联想集团:享受创新带来的收益
2006-06-12 03:00:30
本报记者 刘世昕
    

    输入一连串繁琐的密码可能是大多数人开启自己电脑的第一个步骤,可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北京科博会上出现的一款人脸识别电脑,将给人们提供新的安全保护措施——只有能被电脑认可和识别的容貌才能开启电脑,而且电脑还能记录下那些趁机主不在时试图偷看电脑的人的模样。

    这款在科博会上吸引了众多眼球的全球首创人脸识别系统的笔记本电脑来自全球第三大PC厂商联想集团。

    IT界的同行们都对这次科博会上联想能拿出怎样的展品期待很久,因为过去的这一年,联想完成了对国际IT界巨头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并购,联想拿出展品的档次或多或少能暗示并购后联想对原来IBM业务整合顺利与否。

    从蜗居在中科院传达室的小公司到全球第三大PC企业,联想集团只用了21年的时间,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的说法是,过去20多年,创新是联想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联想品牌最核心的属性。

    在21年的自主创新历程中,联想交出的答卷是:第一代中文汉卡、第一台自主品牌服务器、第一台国产万亿次计算机、第一次跻身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并位居全球第十四位、中国首款自主研发安全芯片……

    但荣誉只会属于过去,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给联想带来的最大的收获是,原来属于IBM旗下的一支1800多人的研发团队,可以说一批全球顶级人才和实验室从天而降:位于美国罗利的研发团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创造出全球第一台PC机,它揭开了个人电脑发展历史上的新纪元;在日本大和研发部1992年设计出世界第一款IBM“ThinkPad”笔记本电脑。十二三年来,大和研发部一直专注于对ThinkPad技术的研发。

    如何管理好这支庞大的世界顶级研发队伍,如何留住和继续发挥好这些一流研究人员和实验室的优势,也被业界认为是新联想面临的难题之一。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和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贺志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解开了一直被业界猜测的关于联想研发技术整合的秘密。

    杨元庆介绍说,目前联想有三大研发中心,美国罗利是一个较大规模的研发中心,主要是进行研发管理和战略性产品的研究;另外一个研发中心在日本,主要做笔记本开发;第三个研发中心在中国,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的研发机构,研发的内容比较全面,在产品方面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设备、高性能服务器。

    说到三大研发中心时,联想首席技术官贺志强特别作了这样的比较,他说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都设有研发机构,但实际上在中国的这部分研发机构在公司整个研发战略的发言权是很小的。可联想不一样,可以说是把研发的重点平均分给了三个研发机构,每个研发机构在公司的研发战略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让每个研发机构的成员都觉得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与公司战略息息相关,有更强的责任感。

    虽然有来自文化背景差异的磨合,但杨元庆认为,其实研发团队是最容易整合的,只要公司认可研发人员的价值,给研发人员充分的创新的空间,对他们的智慧足够的尊重就能把那些想做事的人留住。

    联想集团的首席技术官贺志强说,从一名技术人员的角度,他认为一家是不是真正走创新的路子可以用三个尺度来衡量,第一,公司在创新研发上有没有足够的投入,目前联想每年25亿元的研发投入确实能让技术人员看到希望。

    其次是一家公司能用怎样的制度保证研发人员能安心工作。贺志强介绍说,在联想,一直执行的是双通道的职业发展路线,即专业创新发展路线和行政管理路线,专业创新发展路线是为那些愿意做研发、擅长做研发人员的发展铺就的台阶,这个台阶能够保证创新研发人员有很好的待遇。比如说,在联想的首席科学家待遇是和副总裁相当的。

    对研发人员来说,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愿意创新的第三条标准是,员工的创新成果最后能不能变成公司的价值。贺志强说,这就需要公司能为研发人员提供一条路径,保障他们的研究成果能成为产品。

    在联想1800人的全球顶级研发队伍中,创新是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发人员共同认可的,也正是这个关键词顺利地融合了这些大牌的研发人员,而联想集团也正享受着创新带来的收益——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透露,该公司每年光是来自于专利的收费就达到三四千万美元。

    本报北京6月11日电

    

 我要留言: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