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6月2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7月1日起,与车险有关的“交强险”与“限折令”将正式实施
“交强险”与“限折令”让车险市场风云再起
2006-06-22 04:28:52
本报记者 黄少华
    “‘交强险’责任限额被定为6万元”。6月19日,距7月1日实施大限还有11天的时候,中国保监会正式对外公布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和基础费率,责任限额标准全国统一定为6万元。其中,责任限额又实行分项限额,具体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5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8000元和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此外,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分别按照上述限额的20%计算。

    根据规定,从7月1日起,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自施行之日起3个月内要投保“交强险”,并在被保险机动车上放置保险标志。在“交强险”制度实施前已购买商业三责险并且保单尚未到期的,原商业三责险保单继续有效,驾驶人应随车携带保单备查。原商业三责险期满后,应及时投保交强险。

    据悉,“交强险”是我国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行的强制保险制度。根据不同的车型,保监会给出了不同的基础费率。其中,6座以下家庭自用汽车为1050元,6座及以上的家庭自用汽车为1100元,而6座以下营业性出租车的价格为1800元。这个价格,甚至略低于同级别的商业三者险。此前,有消息称,“交强险”的保费为1800元,保障额度为5.2万元,引起不少消费者的担忧。

    “由于基本上没有考虑成本因素,因此‘交强险’价格并不高,这对消费者而言是件好事。”保险专家李晓林表示,“交强险”是一项全新的保险制度,考虑到“交强险”在法律环境、赔偿方式等诸多因素与商业三责险不同,第一年先实行全国统一保险价格。

    据保监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后“交强险”也将建立“奖优罚劣”的费率浮动机制,逐步在费率中加入地区差异化因素等,逐步实行差异化费率,保监会目前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费率浮动机制的具体实施办法,并争取尽早出台并向社会公布。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由于“交强险”是第一年实施,还没赔保,随着赔保金额的增加,明年的保费价格必将上升,这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另外,消费者还关心的是:“交强险”实施后,还要不要加买商业车险?

    专家建议说,“交强险”的目的是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6万元的总责任限额并不能满足意外事故需要的金额,车主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支付能力和保障需求,在“交强险”基础之上同时购买5万、10万、20万、30万、50万以至100万元以上等不同档次限额的商业三责险。

    也就是说,除“交强险”外,受害人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得到赔偿,如从商业三责险、人身意外保险、健康保险等获得赔偿。除此之外,交通事故受害人还可根据受害程度,通过法律手段要求致害人给予更高的赔偿。

    随着“交强险”的公布,与车险有关的另一条新政也引起了消费者更多的关注,那就是同样将于7月1日实施的“限折令”。

    今年3月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辆保险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自今年6月1日起,车险优惠最多只能打七折,还要求各保险公司对现行费率进行调整,幅度不能低于调整前的费率水平。

    “限折令”一出,立即在保险公司、车险中介和消费者中间引起强烈反响。4月6日,保监会又发布了《关于对进一步加强机动车辆保险监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把车险新费率的实施日期由6月1日顺延至7月1日。

    据悉,在此之前,保监会同意保险公司给予车主最高的优惠幅度为50%。为了抢占市场,各家保险公司掀起各种车险价格大战,很多车险品种甚至打出了4折的折扣,5折、6折更是屡见不鲜。

    “高折扣里隐藏着大量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不少新进入市场的保险公司为了迅速打开局面,便以低价切入市场,但这无疑搅乱了市场价格,低折扣的车险费率在市场上“满天飞”,因此出现了恶性的价格战,“低价首先影响的就是服务质量,更有甚者,许多代理商利用消费者不熟悉车险市场行情的弱点,对其进行误导或者欺骗。”

    业内人士认为,“限折令”的出台,有利于改变市场无序竞争的局面,提高服务质量和理赔速度。但也有专家表示了不同看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朱南军博士认为,如果保监会出台“限折令”只是为了防止价格战,这很没有必要。因为作为行政部门,保监会没有必要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主体。

    据悉,随着“限折令”实施大限的临近,原来一直打得火热的车险价格战近来开始降温,车险市场上的“老大”——中国人保已经悄然把车险价格上调了5%,另外,车险保费将更加严格地与违章记录挂钩:违章越多,保费越高。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两大新政的正式实施,车险市场将面临着一场价格大变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