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0日
星期
读者调查

72.7%的公众担心药品安全

作为普通人,我们本不需要去了解药品生产厂家的信息,如果真的需要这么做,那就是政府的失职
本报记者 谢小亮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6-07-10    [打印] [关闭]
    一直在为药价高、看病贵发愁的人们,最近又添了新的烦恼。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完成的一项827人参与的调查显示,72.7%的受访者在为药品安全问题感到头疼。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今年4月下旬发生的“齐二药事件”。经查实,由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为假药。截至5月19日,在“齐二药”生产的药品中,又有4个品种被确定为假药。

    今年年初,发生在新加坡的“博士伦事件”(2006年初,新加坡有7名市民患上由真菌引发的角膜炎,患者均戴过隐形眼镜。自去年5月以来,当地共发现19人受影响,其中18人曾使用博士伦公司生产的多功能隐形眼镜护理药水。——记者注)同样让中国公众紧张了一下。很快,北京、广州、杭州、南京、成都等地暂停销售美国工厂生产的进口润明水凝护理液。6月9日,博士伦公司证实,该公司生产的润明水凝护理液配方确实存在问题,可能导致眼角膜真菌感染。

    接二连三的药品安全事件之后,本报调查显示,88.8%的人开始担心,认为“不知道还会不会有类似问题发生”。

    与药价高相比,人们对药品质量问题的感受则没有那么直观。“这个问题不太懂。有时候吃了药不管用,也不知道是不是药品质量有问题。”在国企工作的杨先生向记者抱怨。他说,以后要在这方面多注意注意了。

    其实,大多数人还是会关注一下药品质量的,只是这种关注仅限于对生产厂家的选择上。本次调查显示,65.9%的人在购买药品时会“尽量选大型制药厂生产的药品”,40.7%的人坚信“大药厂肯定比小药厂让人放心”。然而,“齐二药事件”之后,35.8%的人说,“我连大药厂都不信任了”。

    “可是,我一点都不了解药厂的信息。仅凭我的经验,根本分不清哪家是大药厂,哪家是小药厂。”读者盛先生说,“听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哈药六厂了,因为整天都能在电视上看见它的广告。”

    除了关注生产厂家之外,按照一般人的习惯,去医院尤其是去大医院看病拿药,应该是有保证的。调查显示,46.2%的人用药习惯是“去医院开药,并严格遵照医嘱服用”,39.8%的人“听医生的,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齐二药事件”、“博士伦事件”为代表的一连串药品安全事故中,出问题的恰恰就是大医院、大药厂、大品牌。而这,又折射出我国的药品监管领域存在漏洞。

    盛先生认为,作为普通人,我们根本不需要去了解药品生产厂家的信息,如果真的需要这么做,那就是政府的失职。调查数据显示,88.4%的受访者认同“‘齐二药事件’说明,某些政府部门监管失职”的说法。“药品的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其中的成分、药理等问题,一般人是不可能完全了解的。所以,在药品进入消费者肚子之前最重要的一道监督程序——药品监管部门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背景:本次调查执行时间为2006年5月29日~2006年6月26日,收到有效问卷827份,其中回寄问卷358份,网络填答问卷469份。受访者中76.6%为男性,35岁以下的占80.8%,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9.3%。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