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首页 | 大赛速递 | 大赛特刊 | 大赛简介 | 现场图片 | 政策法规 | 青工技能承办计划
 
王晓同志在全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2006-08-14

  

  这次会议是在共青团全国青年人才工作会议后不久召开的一次全团性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团十五届二中全会和共青团全国青年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各地团组织特别是黑龙江省团组织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做法和经验,深入分析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各项工作。团中央书记处高度重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周强同志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给我们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等部门参加计划的组织实施,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各级团组织要认真学习本次会议精神,按照会议要求,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多年来,各级团组织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深化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举办青工技能大赛等途径,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去年以来,黑龙江各级团组织按照团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协调省劳动保障厅等有关部门,对以往的工作项目进行了科学整合,尤其是在青工技能鉴定、晋升技术等级的政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短期内培养出青年高级技工4425名、青年技师216名、青年高级技师59名,为全团青工战线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各地团组织要认真学习观摩黑龙江团组织的做法,按照会议下发的《关于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意见》要求,扎实做好本地区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刚才,周强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周强同志的讲话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周强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各自的工作中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结合学习贯彻周强同志的讲话精神,讲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把握大局,充分认识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意义

  技术工人,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经济腾飞的重要保证。当前,技术工人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产业梯度转移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据统计,过去的十年中,欧共体成员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国民收入增长的60-70%是以技术和知识为基础的。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58倍,但人力资源仅相当于美国的44.3%,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还高于韩国、匈牙利、墨西哥等国家。即便如此,为了保持竞争优势,美国提出了要"培训21世纪美国人"的目标,日本推出了"培养世界通用的21世纪日本人"的计划。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更需要加快培养一大批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的现代技术工人。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注意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正处于与我国现阶段相近或相似的经济发展阶段,他们凭借着所拥有的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队伍,成功地追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那时的日本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连连夺冠。1997年以来,韩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取代日本、力挫群雄,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直线跃升至世界第三位,紧逼日本。反观我国,尽管加入WTO后,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我国市场,一些制造业加快向我国转移,但我们承接的基本上是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部分。我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居世界第四位,却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工业化技术路线,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技能结构重心偏低,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这对我国特别是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构成了"瓶颈"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差甚远。企业产品的合格率仅为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占到了GDP的2%。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在设备、技术不落后甚至领先的情况下,用同样的配件,我们的产品就是竞争不过人家。我们的火箭技术世界一流,但九十年代的几次发射失败,原因竟是焊点没有焊好,给国家造成了经济和名誉的双重损失。同样的飞机部件,由美国工人组装飞机,可以飞1200小时;由俄罗斯工人组装,可以飞800小时;由我们的工人组装,只能飞400小时。因此,抓住历史机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仅仅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产品价格是不行的,关键要看我国的技术工人能否经受住历史和现实的考验。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结构合理的技术工人队伍,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为技术工人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配置人才格局逐步形成,为技术工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强化了技术工人学技成才的动力;以《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建立;选人用人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逐步形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充分涌现作出了制度安排,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对人才的评价重心逐步转移,技能人才越来越受到尊重和肯定。这一切,都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在拥有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在市场层面上,表现为投资结构扭曲、消费结构不合理和供需结构失衡。一是投资结构扭曲。我国与其他获得经济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一个最大的差距是至今没有建立一种激发全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热情的机制。国家投资绝对量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始终在GDP的2.5%左右徘徊,投资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低于美国(占GDP5.4%),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物质资本投资高、人力资本投资低,学历教育投资高、职业教育投资低,地区间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性大等问题长期存在。很多企业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以降低成本为由取消企业培训机构或出于对职工培训投资风险的顾虑,不愿在职工培训上进行投资。按照国家规定,企业每年应该拿出利润的3%作为职工培训费。但有数据表明,我国企业的培训投资仅占利润额的0.2%,很多企业从来没有开展过职工培训。美国企业每年的技术培训投资达400-600亿美元,日本企业职工技术培训的普及率达95%以上,德国培养一名技术工人平均需6-7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3-27万元。而我国很多企业每年花几百几千万广告费不心疼,却把培训投资看作是"额外负担",全国企业职工每人每年的平均培训费仅为60元左右。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政府、企业和个人对人力资源消费的不合理,直接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各种层次劳动力资源互补的协同优势。俗话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关键是要使用得当。受传统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观念的影响,我国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着"重文凭、轻技能,重科技人才、轻技术工人"的不良倾向,直接导致很多企业招聘人员时重学历、轻技术,不顾岗位需要和聘用成本,宁愿花高价招收博士、硕士和学士,也不愿意给高级技术工人适当的薪酬,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门卫必须是专科毕业的现象。人才使用与岗位要求严重脱节,人才高消费和大量人才闲置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职工个人盲目追求提高学历层次,学习技术、提高技能水平的热情不高。三是供需结构失衡。从技术工人的供求关系看,可以说是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共存。在数量上,技术工人供不应求成为焦点,各种技术工人的求人倍数均大于1,中级技术工人的求人倍数为3.1,高级技术工人的求人倍数高达5.47,而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仅为30%-50%。据调查,当前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对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工人需求渐旺。不仅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2003年,北京技术工人缺口15.9万人。山东每年需要技术工人240万人,而其技工学校每年的培养能力仅有七、八万人。同时,技术工人的工资也大幅上升,锻工、铣工、钻工工资增幅达40%以上,电工、钳工、刨工的工资增幅在20%以上,车工、镗工、磨工的工资增幅在10%以上。据预测,到"十五"末,我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还将增加20%-2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将翻一番。在结构上,与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技术工人占多数,而我国目前技术工人队伍的结构却恰恰相反,在7000多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6%,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以上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的结构大相径庭。在我国企业中,大部分劳动力未经过任何技术培训就上岗操作,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另外,一亿左右的"农民工"整体上处于无技能或低技能状态,他们中大约只有9%的人接受过技术培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的比例很小,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很多地区青年高级技师的数量竟然为零。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休,很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有的已经断档。"十五"规划要求,"十五"时期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和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要达到7:40:53,从现在的情况看,离这一目标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在制度层面上,表现为职业制度不健全和政策法规亟待完善。一是职业制度不健全,职业标准滞后。我国的职业标准虽然经过三次较大的调整和修订,在等级标准结构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上还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和需求。从动态上看,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相应作出快速的反应和调整;从结构上看,更多地带有学科体系的框架和特征,不符合职业体系的要求;从方法上看,未能体现职业功能目标的最大化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存在瓶颈,特别是有关工作年限的规定不够合理。从技工工人成长实际看,工作年限的长短与技术水平高低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技能等级资格鉴定制度却对此有着严格的规定,严重制约了青年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职业资格评定与聘用的关系处理不够灵活,很多企业把资格作为聘用的决定性因素,而不重视真才实学,严重挫伤了技术工人的积极性。薪酬制度改革步伐缓慢。我国长期采用以"工人"和"干部"划分等级的薪酬制度,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很低。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本物质保障的缺乏是技术工人稀缺的重要原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速度较慢。国家缺乏有效的政策管理和监督,许多企业漠视技能鉴定工作,据报道,一些企业十余年不进行技师评聘工作。2003年某省职工技术技能大赛的铣工和车工状元工龄分别为23年和12年,但均没有任何技术等级。二是政策法规亟待完善。尽管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以《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为主导、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相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法规体系,但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很不完善。首先,相关法律数量较少且效果不够明显。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多以内部规章、文件调整为依据,缺乏稳定的法律保障。对新兴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还缺乏完整的法律规范,对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的编写、出版、使用等还缺乏完善的法律制约。有关职工教育培训的条款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缺少专门的综合性法律法规,法律效应不明显。其次,法律法规内容比较原则、笼统,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再次,法律法规中对违法行为缺乏惩罚性规定,客观上影响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最后,政策创新不够,一些政策已经过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需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和创新。

  第三,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在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价值认同和成长路径制约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观念影响方面。五千年来,我国作为典型的等级型国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普遍重高层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习惯将技术工人当成体力劳动者,将其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从古到今,几乎是人人"十年寒窗",为的是一个目标--"出仕"。"官本位"思想始终在社会意识中占主流地位。恢复高考以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考大学风潮持续至今。高校扩招后,国家从财政上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各种学历或非学历的大学与研究生教育也颇为火热,而许多技校经费、生源不足,难以为继,仅2002年,全国就停办技校600多所。二是社会价值认同方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曾掀起了技术革新运动的高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为祖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当时,在社会价值层面,对技术工人是认同的,八级大工匠很受人尊重。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样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中专生和技校生却一个是干部身份,另一个是工人身份;一个可以通过评职称步步高升,另一个干到老还是工人,就算经过了很多年磨成了高级工,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待遇往往也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在企业里和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极大地挫伤了职工学习技术的热情。三是成长路径制约方面。一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凭年限、到时间靠文字总结并经过一些程序性的考试,就可以晋升技术职称。另一方面,当工人技师,既要考理论,又要考操作;既要搞推荐,又要搞评聘,条件十分苛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恢复在工人中评聘技师,至今20多年,只在国有大型企业搞过三次评聘,且工种有限,中小企业至今未开展过工人技师的评聘。不过,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全国各地频繁报道大学生回炉上技校的新闻。以山东为例,近几年已经先后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技校接受技能培训。过去是以身份定职业,现在是以职业定身份,重视技能人才培养、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正在形成。

  第四,在技术层面上,表现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方面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政策问题,还需要有切实的技术支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等。近年来,国家在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技术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与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表现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方面的技术水平较低,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一是在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沿袭学历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创新性不足。企业和社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单一,现代培训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应用,缺乏系统的培训质量评估。二是在职业资格鉴定方面。虽然国家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多种层次、名目繁多的资格鉴定,标准不统一,通用性和透明度较差,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职业分类技术、职业标准制定技术、命题技术、教材开发技术、考务管理技术、信息统计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影响了职业技能鉴定的效率和质量。此外,现行的职业标准大多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只有少数几个职业引进了国际通行的资格证书,如文秘和行政管理资格管理证书引进了英国的NVO标准,大多数工种依然使用国内标准,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青年职工是企业职工的主体,分布在企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各个层面,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广大青年职工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黄金年华。青年技术工人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发展前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规模宏大、技能过硬、结构合理的青年技术工人队伍,引导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是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光荣任务和历史责任。各级团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共青团全国青年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意义,把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共青团组织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作为共青团组织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全局、服务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有效途径,作为共青团组织培养青年技能人才的支柱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周强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后一个时期,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青年人才为目标,以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为重点,以组织技能培训、开展技能竞赛、加强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途径,以机制建设为保障,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青年技能人才队伍,为深化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保持持续的成长能力奠定人才基础。

  工作目标是,在今后五年内,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使80%以上参加计划的青年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技术等级,培养青年高级工40万名、青年技师7万名、青年高级技师3万名。这个目标,是团中央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商定的,是一个比较切实的目标。

  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第一,要突出政治性。我们培养的青年技术工人,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且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灵魂和根本指针,贯穿于计划实施始终,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技术工人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要引导青年技术工人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自觉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养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要引导青年技术工人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报效祖国、振兴企业为己任,不断强化学技成才意识,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作为自己职业理想树立和实践的过程,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第二,要注重层次性。要针对不同层次青年技术工人的不同情况和需求,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培养内容,选择相应的方式和手段,既培养技术技能型青年人才,又培养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青年人才,分层次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全方位帮助青年技术工人或拥有"一技之长",或实现"一专多能",或掌握宽口径的职业适应能力、职能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搭建各具特色的成长平台,建立分层次的培养工作格局。人才理论指出,人才的成长具有"马太效应"和"累积效应"规律。"马太效应"规律是指"有者容易愈有,无者容易愈无",这是一种社会惯性,尤其不利于弱势青年群体的成长。在工作中,要辩证地看待、正确地运用"马太效应"规律,在促进青年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同时,下大力气为技能弱势青年提供支持和服务,给具有发展前途的"潜在青年技能人才"以积极的支持。"累积效应"规律是指人才队伍的自然结构是逐层收缩的金字塔型,高技能人才位于塔尖。根据"累积效应"规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青年技术工人队伍,不能仅仅盯住青年高技能人才,而要着眼于青年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发展,注重青年技术工人队伍层次结构的协调,建立"低重心、高标准"的工作格局。低重心,就是要始终把培养初、中级青年技术工人置于工作的基础地位,为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辟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高标准,就是要把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的关键,以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战略抓手,推动整个青年技术工人队伍的协调发展。

  第三,要强化过程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养高素质的青年技能人才,是一项长线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和青年职工对自身价值实现、潜能开发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过程控制,有效缓解资源瓶颈、流程瓶颈和绩效瓶颈的制约,通过进行思想教育、提供行为指导、强化资源保障等途径,给青年职工必要的人文关怀、事业关注和生活关心,帮助青年技术工人与时俱进地调整职业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从而直观量化地描绘出共青团组织培养青年技能人才的工作轨迹。要强化个体培养的过程性,完善从帮助青年技术工人确立阶段性技能提升目标到提供成才发展平台到建立管理反馈制度的培养过程,帮助青年技术工人沿着技能提高的通道,不断从一个岗位转移到另一个岗位,从较低技术等级提升到较高技术等级,直至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同时,要根据青年技术工人工作岗位和技术等级的变化,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案,使参加计划的青年技术工人及时得到跟踪式的培养,切实克服以往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重表彰、轻培养,重结果、轻过程"等不良倾向。

  第四,要增强辐射性。人才理论中有一条"共生效应"规律,也称"群落效应"规律,是指人才的成长、涌现具有在某一地域、单位和群体相对集中的倾向。产生"共生效应"规律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具有辐射作用。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的辐射作用,形成由"人才高峰"到"人才高原"、高技能青年人才成批涌现的生动局面。要倍加爱护和关怀青年高技能人才,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为青年技术团队和创新团队的形成提供"辐射源",使广大青年技术工人从身边人的成长故事和成长轨迹中受到启迪和激励。要积极探索产生"共生效应"的内在机制,实现青年高技能人才由自发型辐射向制度型辐射的转变,并结合实际对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再造,"包容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打造适合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平台,盘活企业优质人才存量资产,做到优势集成、亮点聚合。

  第五,要坚持开放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一个工作系统若不具有开放性,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能量、信息以及硬件设备的交流,工作要素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或流入速率与流出速率不匹配,不能做到"吐故纳新",整个工作体系就会因为过度膨胀或渐渐空虚而瓦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青工成长成才的需求变化,以开放性的思维,树立开放性的工作理念,保持与外部工作环境进行全面充分的工作要素交流,促进资源、能量、信息等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无边界流动,构建开放性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体系。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项崭新的、具有很强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工作。客观形势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产生的土壤,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措施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成功实施的保证。扎实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要着力做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要更新工作理念。坚持工作理念的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工作活力,是扎实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前提。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用市场化、现代化、标准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工作理念指导新的工作实践。

  一是要树立市场化的工作理念。市场化,是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特征和重大成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市场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的作用,探索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从单纯"发动式"的工作思维中解放出来,树立人才有"价"的观念,做到"尊重其知识,问计于斯人",实现人才需求与人才价值的互动,提高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市场化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配置和激励机制,按照青年技能人才创造的价值和业绩给予奖励和晋职晋级,推动形成"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把握市场信息,实现市场与市场、市场与社会在青年技能人才信息上互惠互享,在运作上密切合作,促进青年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最佳组合。

  二是要树立现代化的工作理念。现代化,既是目标,又是过程;既是进步,又是选择,更是淘汰。现代化本身也是反映时代变化的动态标准,已成为一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取向。要适应时代、环境和任务的变化,以现代化的思维、概念和范畴工具、物质技术手段,推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组织结构、功能机制、推进方式实现现代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实,逐步实现工作内容现代化、作用方式现代化和制度建设现代化,在不断总结经验、应对挑战中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引导青年技术工人在思想、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经历一场向现代化的转变,构筑青年技术工人的现代化人格。

  三是要树立标准化的工作理念。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行为科学理论,以系统最优化为目标,逐步实现管理标准化、考核标准化和质量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就是要以现代科技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标准化参数优化管理流程,推动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考核标准化,就是要根据青年技能人才成长的特点和事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工作标准,实施绩效考核,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与结构目标的统一。质量标准化,就是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青年技术工人技术技能的标准化水平。我国引进德国大众汽车生产线后,第一批汽车由大众公司派出的德国技术工人全程组装,合格率为100%。后来,我们自己工人的组装合格率却只有70%。请回德国技术工人后,发现原因很简单,就是其中的一个生产环节--拧螺丝,国际标准是拧10圈,而我们的工人只拧了7圈。

  四是要树立社会化的工作理念。社会化,是政府职能转变、权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资源社会化。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联络优势,选准社会需求的兴奋点,以项目化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资源整合能力提高与组织社会影响力扩大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实现评价社会化。引入社会化评价指标,建立社会化评价机制,构建社会化的评价体系。要实现效益社会化。牵动、影响、辐射更多的单位、个人,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工作、分享资源与收益的渠道。

  五是要树立国际化的工作理念。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选择。要主动与国际接轨,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熟悉、遵守并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设国际窗口,建立起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工作机制,通过引进国际智力、开展青年境外培训、组织青年参加国际技能竞赛等途径,培养国际化的青年技能人才。

  第二,要抓好关键环节。"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抓住关键环节并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是扎实推进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积极组织技能培训。组织技能培训,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基础环节。要明确培训方向。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青年职工,为企业发展和青年技能人才成长服务,从重视知识和文化培训转向更加重视技能和操作培训;从重视秩序和规范转向更加重视新知和创造;从主要为城市、为国有经济服务转向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服务。要丰富培训内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更新、产品升级的要求,充分体现"专业补短,技术补差,知识更新,技能提高和学习超前"的特点,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增强培训课程的针对性、预期性和实用性,帮助青年技术工人不仅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掌握灵活解决生产技术、工艺方面实际问题以及进行发明创造的本领。要优化培训方式。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内容,把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采取企业培训与学校培训相结合、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个人自学提高与企业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青年技术工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技能培训。要创新培训手段。广泛运用各种先进培训手段和电化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式学习,利用仿真机模拟实际操作,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培训,以快速、安全、节约的方式,使青年职工及时收获培训成果。要强化培训依托。在依托企业及社会现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开展青年技能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通过建立网上青年技能培训学校等途径,加强青年技能培训的虚拟阵地建设,打破青年学习技术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要整合培训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技能培训,优化配置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要加强培训评估。重视培训活动的过程管理和效能改善,通过对培训组织形式、技术项目设计、教学计划编排、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配置、培训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动态评估,以结果校正过程,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二是要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开展技能竞赛,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国家开展职工劳动竞赛的有关规定,单独或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各级各类青工技能大赛,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舞台,畅通促进青年技能人才成长的技术通道。要体现竞赛的连续性。注重开展经常性的技术练兵和技术比武,帮助青年技术工人在工作岗位实践中成长为本岗位的技术能手、本工种的能工巧匠。要注重竞赛的创新性。通过技能竞赛,发现并培育一批具有专利申报条件的新技术,保护企业和青年职工的自主知识产权。要突出竞赛的特色性。客观分析本地区、本企业的竞赛条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实际需要,确定竞赛内容和领域,在竞赛中充分体现企业特点或行业特色。要强化竞赛的持久性。通过竞赛培养技能型人才,其规模效应是要通过长期持续不断的工作和积累才能显现出来的。要制定切实的工作目标和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不断扩大竞赛的参与面,不断提高竞赛的技术含量,不断积累并彰显竞赛的成效。

  三是要切实加强技能鉴定工作。进行技能鉴定,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驱动环节。技术等级是职业技能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作出的客观测量和评价。实行技术等级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组织青年技术工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畅通青年技术工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渠道,就能帮助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及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导向上,要通过组织青年技术工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引导青年技术工人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学习技术、成长成才。在政策上,要按照《关于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意见》要求,联合劳动保障等部门,出台地区性或行业性打破资历、身份限制的支持青年技术工人晋升技术等级的政策,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全国大多数地区打破青工晋级的年限瓶颈,并促进企业建立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团组织严格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申请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在手段上,要通过分散鉴定和集中鉴定两种方式,帮助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晋升技术等级。在管理上,要规范本地区青工专场职业技能鉴定的时间、地点、程序及具体组织方式,维护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第三,要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根本保障。

  一是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共同成立了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办公室设在团中央青工部的领导小组,周强同志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团组织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是要完善动态管理机制。要建立联系人制度,动态指导并督查各地、各单位的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促进各地、各单位的交流和提高。要切实加强活动的人才管理、项目管理、阵地管理和网络管理,推动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三是要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积极争取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支持,制定出台促进青年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帮助青年技术工人学习了解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并加强对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

  四是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要在搞好团内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书面调查、实地调查、网上调查等途径,广泛征求地方及企业领导、政府及企业有关部门、青年技术工人等对本地区、本单位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评价和建议,把自我评价、行政评价、企业评价和青工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工作评价指标化、工作认证规范化和工作成果显性化。

  五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要大力树立、表彰、宣传青年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提高一线青年技术工人的"知名度"和"职业成就感",使业绩优异、贡献突出的青年技能人才不仅成为社会明星,而且同时享有物质收益和社会荣誉,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使广大青年职工感到学技术光荣、当技工有出路、有前途、有奔头。要兑现工作奖惩措施,对工作中组织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予以通报批评。

  四、狠抓落实,确保"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取得实效

  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关系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关系人力资源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科学配置,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涉及范围广、工作内容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就要统一思想、树立大局意识,就要振奋精神、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就要与时俱进、永葆开拓创新的勇气,就要求真务实、实现工作效能的最大化。各级团组织既要充分认识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正确把握青年技术工人成长成才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狠抓落实,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不断引向深入。

  第一,要统一思想抓落实,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系统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提高各个组织环节的"结合能力"和"协同能力",从而发挥工作系统的整体优势,产生系统元素个体无法产生的功能,实现最优的合作效应。团中央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先行试点、整体推进的方式推出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各级团组织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牢固树立 "一盘棋"的思想,按照《关于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意见》要求,统一活动名称,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合力创出青工战线的工作新品牌。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大胆实践,为全局工作提供富有特色、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二,要振奋精神抓落实,正确处理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的关系。"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共青团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切实举措,直接关系青年的切身利益,缺乏工作热情,是肯定干不好这项工作的。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满怀激情、迎难而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高昂的士气和强烈的责任心做好各项工作。同时,要看到各地发展水平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统一起来,正确把握工作定位,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工作。要在发展特色服务和发挥比较优势上下功夫,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差异性需求、区域特色发展带来的特殊性需求、青年技能存量不同导致的供给水平的差别,确立"需求导向型"的工作方针。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求青工技能培训要以适应替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技能为主;资源枯竭型地区的青工技能培训要围绕经济转型做文章;东南沿海地区的青工技能培训要在经济外向型、产业高端化发展上下功夫;中西部地区的青工技能培训要着眼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有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确定工作方向,突出工作特色,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大局、凝聚青年。

  第三,要与时俱进抓落实,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着眼于经济发展要求与青工技能素质现状之间的突出矛盾所采取的新举措。应该看到,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青工战线在工作中创出了响亮的工作品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拥有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了过硬的战线作风。同时,与改革开放同生共长的当代青年职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树立了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积累并形成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优质存量资产。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按照"盘活存量、调整增量"的工作要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通过对优质存量资产的盘活和对工作增量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工作总量的与时俱进。要把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深化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突破口,为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持。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要强化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互动发展,通过技能培训提高青工技能素质,通过技能鉴定帮助青工实现技术等级的确认与提升,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双向互动,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

  第四,要求真务实抓落实,正确处理工作规模和工作效益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容,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工作上规模,产生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要将成本、质量、效益、标准等观念和评价机制引入工作中,突出效益在工作评价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提高工作效益,确保工作在上规模的同时上水平,实现质与量的有机统一。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企业和青年的意愿,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立德与立功、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要坚持实字当头,有不达目的不回头、不克难题不放松、不实现理想不罢休的精神和干劲,有一抓到底的狠劲、少说多做的实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下真功夫、深功夫、实功夫,不贪大,不求多,扑下身子,埋头苦干,一点一滴,务求实效,切实做到思想务实、作风扎实、措施切实、成果真实。

  同志们,今年是全团贯彻团十五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青工战线是团的一条重要战线。多年来,在团中央书记处的正确领导下,青工战线广大团干部勤奋工作、锐意进取,打造了很多共青团的工作"名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忆往昔峥嵘不可追,知今日精进之可贵"。全团青工战线要站在共青团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关于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工作,已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现场推进会和中青企协八届二次理事会议上分别作出了具体部署,希望各级团组织切实抓好落实。要在全团青工战线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构筑起当代青年职工的强大精神支柱;要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为突破口,全力推进青年创新创效活动;要以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掀起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新高潮;要适应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要求,全面加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团的建设。希望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团十五届二中全会、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现场推进会、中青企协八届二次会议、共青团全国青年人才工作会议和本次会议精神,按照《2004年全团青工工作要点》的要求,致力于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努力创造出一批能够展示青工工作新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全力开创共青团青工工作新局面。

  (2004年4月8日,根据录音整理)

  (摘自中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