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8月1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汽车大卖场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2006-08-17
本报记者 武卫强
    假如北京的簋街拆迁了,是不是食客们就再也不吃“麻小(麻辣小龙虾)”了?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只不过再吃“麻小”的时候,少了簋街的那种氛围。

    8月15日,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正式搬迁了。汽车销售领域的“簋街”离开了占据11年的原驻地,北移到五环外的新家去了。尽管亚市的新址比以前大了好几倍,建设的也更加现代和气派,但很多人都不看好,因为原先的人气是不能完全带走的。

    1995年建成的亚市是北京汽车销售的集散地。近年来,虽然受其他销售模式(主要是4S店)的冲击,其销量占北京新增轿车总量的比值从过去的80%锐减到40%,但每年的交易额依然达百亿元。因为如此,亚市一直都以“中国汽车市场的晴雨表”自居。

    有人说,亚市搬迁是北京,甚至是中国北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重大损失,并将此事件拔高到“国内汽车大卖场时代结束的标志”。这个提法不完全正确。

    亚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沉淀。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汽车是紧俏商品,有门路的人从上海开回几辆桑塔纳,直接停到宾馆、饭店门口,打电话把顾客叫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很是简单。90年代初期,汽车多了起来,商贩便开始选日子在北京农展馆门口摆放几十辆车,等消费者来挑选。这之后,北京的北辰集团看准时机,在亚运村圈了一块地,才有了后来的亚市。

    从亚市形成的脉络来看,从一开始它就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草根”模式。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零散的销售商集合在一起,向他们收取地租和管理费,而能够吸引这些经销商来卖车的唯一要素就是人气。近五六年来,虽然4S店遍地开花,但亚市的人气还在,很多4S店不得不采取在亚市设点或者雇佣大量车虫“拉客”的方式来增加销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亚市的“草根”特征。在亚市买车,就像在集贸市场买白菜,你可以货比三家,可以讨价还价,甚至可以装成大款过一把买高档车的瘾,而不会感到丝毫拘谨。这便是亚市的优势。

    再看4S店,修的像宫殿,销售人员穿西服打领带,举止文雅,谈吐得体。那些原本只是一件商品的“白菜”擦洗得光洁铮亮,摆在精心设计的展台上,平头百姓都不好意思上前摸摸质地。从有4S店开始,汽车有了更优雅的销售环境,也能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但汽车已经脱离了“草根”,变得高高在上。

    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消费者已经渐渐喜欢上舒适、优雅的4S店,他们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传媒,尤其是网络看车、选车,也可以通过便捷的现代通讯方式查询汽车的真实价格,然后换上新装去4S店买车。从这个层面上说,像亚市这样的大卖场不是不可取代,只是那种氛围没有了。

    新亚市实际是一个4S店的集群,面积更大,意味着消费者逛车市的劳动量加大了;一个个孤立的展厅意味着货比三家、讨价还价不现实了;而难以短时间聚合的人气则意味着那些让消费者“又爱又恨”的车虫要失业了。没有了一眼望去满地是“白菜”的喧闹场景,没有了货比三家的购物快乐,没有了纠缠不休的车虫,新亚市也就没有了“卖白菜”的感觉,也就没有了老亚市的优势。

    那么,汽车销售的大卖场时代是不是已经结束?

    近一两年来,汽车市场的主体已经从大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城乡接合部转移。这些还需拓展的新型市场需要培养消费人气,需要让消费者近距离地接近汽车,更需要让他们自己去充分比较,形成自己对汽车的价值判断。这些任务不是独立的专卖店所能完成的,大卖场还有大市场。事实上,那些层出不穷的小车展之所以有生命力,也正是消费者对大卖场销售模式的一种肯定。

    从现在看,基于汽车厂家对品牌宣传和渠道掌控的需要,4S店的风头依然旺盛,而国家出台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更助长了4S店的强势,大卖场的萎缩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但却不能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欧洲是4S店的发源地。两年前,欧盟正式通过法令,彻底取消长期以来汽车市场的行业垄断,改变指定汽车代理商的销售方式,把汽车视为一般消费品,不再允许特许经营,以压缩流通领域的费用。在欧洲走向灭亡的4S店却在中国大兴其道,甚至被决策部门制定为唯一的销售模式,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昏了头。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注定会走下“神坛”,成为一棵棵“白菜”,而4S店在欧洲的结局也注定是中国4S店的宿命。从这个意义上,汽车大卖场作为一种还“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销售模式是有生命力的,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