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最近,青年作家曹保印完成了一部儿童文学新作《草根儿》,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我读了很有感触。这应该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农民工子女生活状态的长篇小说。当今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大约是一亿多人,他们的子女少说也在几千万。但是,真正关注他们的生活与心灵的作家不是很多。 毕:这部小说敢于正视中国的现实,对农民工和农民工的子女怀有极大的同情,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梁:在当代中国,一个少年儿童,如果出生在农民家庭,先天地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要品尝怎样的辛酸,付出多少超人的代价,这是以前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描写不多的。 毕:近两年,政府和社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一些政策。农村将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在城里,也有权利进入公立中小学读书。政府要求学校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享受同等待遇。 梁:这些新政策很好。但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城市教育部门以办学条件不达标为由,把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取缔了。但公立学校又不能全部容纳这些学生,使得打工子女一时间无学可上。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一下子也成了失业者。我总感到,某些城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居高临下,面对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事,缺少同情和善意。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心理伤痕,不是短时间可以抚平的。 毕:还是回来谈小说吧。我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不太了解。我不知道,像这样以农民工子女的视角,描写当代中国严酷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不是惟一的。但看得出来,作者继承的是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童话离我们很远,生活离我们很近。这部小说里的所有人物——蚂蚱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在我们身边活着。面对他们,不论是少年学生,还是成年读者,只要你良心未泯,就无法闭上眼睛。 梁:我觉得,这部作品最可贵之处是传达了一种公民意识。现在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中,能够体现公民意识的文化产品太少了。许多文化娱乐的内在价值导向,都是与公民意识相反,传达的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理念。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今年高中毕业。她学习成绩很好,也热心社会活动,在环保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但谈到农民工子女,她心理上就十分排斥,说因为他们进城,抢夺了我们的机会。我当时听了十分吃惊。农民工为城市的付出,远远大于他们的实际所得。比起农民工子女,城里的孩子已经享受了太多的福利。我不知道她怎么会形成这样完全悖理事实的印象。 毕:也不能过多地责怪这个孩子。还是我们的教育内容有严重缺欠。现在的中小学课程中,最缺乏的就是公民权利、公民意识的内容。培养少年儿童的公民意识,是整个社会良性发育的基础性建设。因为政策制定或政策执行方面的偏差,已经导致了社会正义观念的普遍缺失。比如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关问题,实际上导致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不平等。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教育中是缺失的。现在城市中的孩子,对于外来工子弟的排斥,不是个别现象,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特点,中小城市有中小城市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公民意识很差。这对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挑战。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教育下一代,这是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如果社会在这一代孩子身上不能建立现代公民意识,不能让他们具有平等和正义观念,那么以后的中国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可能成为一个弥漫着等级偏见的社会。这种等级意识会加深社会仇恨,最终社会要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 梁:社会存在公民权利不平等的现实,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可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但社会平等和正义观念的建立,却必须从现在开始,从现在普及。我以为,应当让孩子从小明白,现实中有相当多的东西是需要改变的,社会正义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不能因为现实存在社会不公,就让孩子以为这些事情是合理的、正义的。我们的作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如果忽视传达人类共有的社会正义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过去读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之所以感觉非常温暖,就是因为其中体现了平等的观念,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是一样的。现在迫切需要在文学作品中,在公共传媒中,传达人类普遍的心声。社会现实可以无情,但儿童的内心应当保持善良和纯静,向往公平和正义,这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