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六十五周年校庆
12所知名高校负责人聚会本报
关注创新人才培养 关注大学生就业
2006-09-23

  本报北京9月22日电(记者原春琳 刘万永)创新人才如何培养?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特长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足?今天,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协办的“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校长论坛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2所重点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就这些热点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作了关于“大学生就业机制的转型与大学的对策”的主旨演讲。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主持论坛并作总结发言。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维嘉、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等先后就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与充分就业、创新与诚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发言摘要见2版、3版)。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岳到会并发表了热情的祝词。他说,创新与就业两大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大学生群体自身所关注的问题,是共青团服务青年学生成长的一项重点工作。这些年来,团组织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院校的支持下,在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大学生增长才干搭建了广阔平台,同时也为推进大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今天的论坛把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联系在一起,不仅有现实意义,更有长远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社社长王宏猷在致辞中说,教育问题和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最大的青年问题之一,也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青年报》一贯高度重视教育报道,而今我们尤为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发展教育事业,把更多的青年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治本措施,是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途径。中国青年报社今天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举办这个论坛,正是为了让公众更多地听到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照片:参加校长论坛的高校负责人在本报编辑部参观。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原载《中国青年报》(J-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