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六十五周年校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盐碱地养不活好苗子
2006-09-23

  作为一个大学的主要领导,我深感高等教育现在无论从体制、机制还是理念上都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大学的盲目和社会的盲目,使得社会处于一个发散状态——这很可能造成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崩溃,因为许多学校的扩招并没有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进行。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周期,你如何做到当你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未来走出校门走入社会的时候有合适的岗位,需要作出一个有效的评估。现在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反馈信息提供给我们。

  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市场调节是必要的,但是政府绝对推脱不了责任。作为政府,对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要有个科学的规划,人才的培养决定着社会未来产业的发展,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家庭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孩子们抱着美好的憧憬走进大学校门,却失望地走出校门,很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不满。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我认为,政府在这个环节并没有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比如说每年的招生计划,有没有对各大学的招生计划进行有效地指导?如果单纯把一个杠杆压到市场调节上,那这会是一个缓慢的而不是有效的反馈系统,会造成剧烈的振荡。

  另一点,培养人才不是生产产品,人才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在座的各位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多年后我们必将被历史淘汰,整个社会要由现在的年轻人承担。他们未来的信念如何,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如何,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命运和产业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大学生心态素质的培养,对民族的热爱和社会的关心,这是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再谈谈大学育人的环境问题。高校都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把它叫做一个梦想。有这个梦总归是好事,但不要变成梦想、幻想,一定要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大学做的应是真正使你育人的土壤肥沃起来。

  什么叫一流大学?同样一个人在别的地方无所造就,进入这个环境就成为人才。一流大学之所以有一流的大师,不是让我们花钱买一流大师,自己培育出一流大师才是我们的责任。一块盐碱地好苗子也养不活,而你把好的种子撒进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所以培养人才也罢,孕育大师也罢,这些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建议我们所有的大学抵制社会上竞争名利、名次的风气,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确定我们恰当的目标。

  “神五”和“神六”的群体在35岁到40岁,极少有从国外引进的博士和硕士,大部分是我们自己培养的。这个群体的培养经验,对我们高等教育是非常好的启迪。

  同时,我们培养人才的层次还不精细,培养各个专业的硕士、博士,都用同一个标准,完全脱离了社会需求。同样是博士和硕士,应该有不同层次和类型。我们毕竟不需要那么多博士、硕士进行研究。高校没有更多地给大学生提供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对团队精神的追求,他们走向社会时会感觉很迷茫。

  原载《中国青年报》(J-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