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六十五周年校庆
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大学需要良好的生态
2006-09-23

  作为大学校长,我有时候会感觉到现在大学的生存环境不是特别好,应该说我们的大学现在承载的压力非常大,我们的大学是在国家增加投入并不很大的情况下,或者是说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承载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的责任。我们经过努力达到20%的毛入学率,但是社会的要求更高。

  大学要克服一切困难,尽可能满足青年上大学的需要。我想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对大学的投入,包括对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的投入,跟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是差得很远。但是我们的使命要求我们办好学校。我认为美国的强大首先在于它有一批而不是几所高水平的大学,是这些大学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包括军事的进步,源源不断提供人才的支撑和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中国的大学理所当然也要承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撑和科学技术的支撑的重任。这是一种民族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们确实需要社会的理解,宽容和支持,帮助。

  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培育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怎样才是一个良好的生态?怎样的生态才是符合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认真考虑。

  我们吉林大学刚刚接受了教育部的评估,评估促使学校更好地改进,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对学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指标体系对于各个大学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评估对于构建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可能也有副作用。我觉得我们大学应该是多样化的,就像过去毛主席讲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对评估没有研究,但是总体来说,是要有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各个学校也有各个学校内部间的生态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育生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大学生就业。这就如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社会对学生的需要也是各式各样的,并不需要统一模式的学生。

  吉林大学在努力地改善我们自己内部的生态,同时也下了很大工夫,希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能够积累一些经验,形成吉大特色。我们吉大是6个学校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建立一个好的生态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并不想把6校合起来,变成老吉林大学,而是希望“五湖四海、合而不同”。

  刚才我特别注意到《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讲“格式化的一代怎能创新”。被格式化的高校也不行,被格式化的一代更不行,所以在一个学校里面,我也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格式化的一代。我希望根据学生的特性、特点来发展,在培养方案的设置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比如说我们实行学分制,三学期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课程,特别是跨学科的课程。同时,我们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我们有的创新实验室24小时开放,有什么创新的课题可以去申请,老师帮你,可以申请经费到开放的实验室做你的事情,效果也很好。

  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当然也是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原载《中国青年报》(J-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