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六十五周年校庆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大学生培养不能万人一面
2006-09-23

  “创新”可能是当今中国社会和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我想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谈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我认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6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第二个观点,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一个年轻人的大学生活,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但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与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发展环境有密切关系,而且创新成果往往是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在工作实践中显现出来的——要接受社会检验。因此,大学、中小学、政府、社会、家庭要明确各自在创新人才培养成长中的职责,形成合力,为创新人才的产生创造条件。

  第三个观点,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这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必然会引起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深刻变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多样化。在学校增多、学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不能搞成千校一面,学生的培养也不能搞成万人一面。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这就需要我们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多样化。这是和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坚持多样化。这里的创新人才,既包括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也包括高职层次、本科层次、硕士生、博士生层次。因此,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学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调整和多样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同时还涉及教师队伍和培养环境。一所大学培养人才,校园氛围和文化精神的熏陶非常重要,对大学生的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要努力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

  关于就业我谈一个观点。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严峻,我想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张的背景之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所大学不能够关起门来办学,不能够不顾社会的需求培养人,应该通过教学改革和建设,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创业能力,提高适应和竞争能力,让他们能够到就业市场去竞争,取得成功。

  就业问题还涉及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要尽可能提供比较多的岗位及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用人观;社会舆论应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正确的导向;还有如何革除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等。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我想就业问题是会得到缓解的。

  原载《中国青年报》(J-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