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六十五周年校庆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打好素质基础
2006-09-23

  “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提出跟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系。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单位,有很重的责任。

  人是环境教育的产物,环境是社会大环境,并不完全是大学环境,我倾向于提“创新人才发展”,因为创新型人才不完全是培养出来的。创新型的人才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不是格式化的人才,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群中,都有创新型的人才。但他们也有一些“必要的”共性—

  首先要有高远的志向。古人说“志不强则智不达”,随遇而安,甘为人后的人恐怕是难有创新的。还要有求实态度,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不把创新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全社会大讲特讲“创新”,可能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不是危言耸听,有历史的教训。所以,必须实事求是,现在创新的大敌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再一点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坚韧的意志、开阔的胸怀,还要有学习的能力。

  那么大学干什么用呢?大学就是奠大学生的优良素质之基。对多数人来讲,大学只是奠定素质基础,思想的素质、知识的素质、能力的素质等等。

  说到就业,现在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首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过去不大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大学生太少,就业问题大部分是中学生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千百万人上山下乡是什么样子?很多人记忆犹新。第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反馈到大学,使得学生的学习观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到底是为一生发展打基础,还是为了就业谋技能,这是我们大学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考虑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

  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打基础,需要有几方面的改革。

  第一,必须切实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远志向的培养。现在我们不是不重视德育工作,关键是要让它“入头脑”。现在的问题是教材也进了,课堂也进了,头脑没进去,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问题。

  第二,必须切实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我这里讲的科学精神是把科学作为文化,包括科学和人文的精神。这里面涉及大学的质量观,我们过去的大学里对学生评价更多是知识掌握的情况。现在需要改变质量观并研究如何在质量评价中体现对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的评价,这是我们大学面临的问题,现行分数体系是无法反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的。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从现在来看,仍然受到我们过去几十年专业模式的影响,而在交叉创新的时代,这种模式表现出对创新性的极大限制。

  第三,必须切实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现在评估教学时,主要看老师讲得是不是足够细、足够清楚,让学生特别容易理解、记住。但是这忽略了另外一方面,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发展至为重要的。

  原载《中国青年报》(J-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