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9月28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在日本和韩国汽车逐渐从配角晋升为主角之后,谁来填补“价廉物美”的真空地带?
自主汽车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
2006-09-28
本报记者 武卫强
    国庆节前夕,自主汽车企业爆出了几条“猛料”:一是奇瑞与戴·克签署了用于贴牌生产小型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框架协议;二是吉利自主研发的Z系列液控自动变速器有望近期批量出口;三是华晨汽车与欧洲HSO汽车贸易公司签订了3000辆中华轿车出口欧洲的协议,并计划明年出口1万辆以上到欧洲和北美市场。

    后两条新闻,记者从企业高层处获得了证实。而有关奇瑞的新闻,记者打电话询问奇瑞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金弋波和秦力洪,均称不知情。但戴·克东北亚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以及中国执行董事会主席贝延林却明确指出,戴·克与奇瑞已经于9月17日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看来此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上,自主汽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以51.3%的增长率领先于合资品牌36.3%的增长率,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接近25%,个别月份甚至接近30%。再看轿车出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轿车出口达到34456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出口达20020辆,同比增长466.8%。这仅仅只是轿车市场,如果加上自主品牌占主体的商用车市场,中国本土汽车在生产规模和品牌认知度上已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几年前,基于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一支独大,业界一度担心,在汽车产业上,中国会成为另一个巴西,热衷引进合资,放弃自主创新,沦为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加工厂”。短短几年时间,这种担忧已经不复存在。今年七八月,从销售统计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前提是合资品牌采取了大幅度的降价措施来扩大市场份额。由此可以看出,自主品牌在部分细分市场上已经具有与合资品牌抗衡的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年初至今,轿车的价格平均下跌了20%左右。在此期间,自主品牌的队伍不断壮大,产品性能和质量有了很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汽车市场的竞争,逼迫合资企业把最先进的车型拿到中国来生产,从而整体提升了中国汽车的制造水平。

    确切地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上,在产品质量和工艺上与外资品牌还有差距。缘于此,自主汽车在国内市场多作为入门级车型销售,在海外市场则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销售。奇瑞和吉利的高层多次表示要进军欧美市场。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单单意味着开拓了一个新的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意义是标志着产品品质得到了更高程度的认同。

    9月21日,华晨汽车与欧洲HSO汽车贸易公司签订了3000辆中华轿车出口欧洲的合同。在中国汽车出口海外的历史上,这笔买卖可谓意义深远。在汽车安全、排放要求最为苛刻的欧洲市场,中华轿车的顺利进驻预示着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上找到了一个新的坐标。

    此外,吉利出口自动变速箱也是一个零的突破。长期以来,人们对国内自主汽车的技术含量有很多质疑。尽管自主汽车产品外形时尚,但诸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多数还需购买。近年来,悉数一下装备三菱发动机的自主轿车,不下二三十款,配置雷同,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自主汽车的发展。有鉴于此,从去年以来,奇瑞、吉利、华晨、长城前后推出了自己的发动机,自主“造芯”一时风光无限。作为技术要求更高的自动变速箱,吉利率先研制成功并开始出口海外,标志着中国汽车在技术研发上又前进了一步。

    至于奇瑞与戴·克的合作,虽然尚未得到奇瑞的证实,但无疑是件好事。作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自主汽车企业之一,奇瑞为跨国汽车公司贴牌生产轿车是曲线进入美国市场的途径之一。今年,戴·克在北美市场由于卡车和小型货车销售量锐减导致公司被迫削减产量,其第三季度将至少亏损15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戴·克目前急需降低成本,在汽车利润日益低下的状况下,将汽车制造外包给成本更低的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机会。

    事实上,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已经形成的“6+3”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美国三大汽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最近,原波音公司副总裁艾伦·穆拉里“空降”到福特担任首席执行官,希望以此来挽救困境中的福特汽车。此外,欧洲的大众和PSA也处于调整期,而日产与雷诺的联盟在今年也出现了大面积的业绩下滑。世界汽车业,东风压倒西风。在日本和韩国汽车逐渐从配角晋升为主角之后,谁来填补“价廉物美”的真空地带?

    中国本土品牌的汽车企业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