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阅读周刊
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探索未来
——推荐科学出版社《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
2006-10-09
本报记者 谢湘
    9月15日下午,即2006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普日开幕的前一天,中国科协“大手拉小手——科技专家进百校”活动暨与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联合捐赠《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图书启动仪式在北京十一学校拉开序幕。

    会场的气氛隆重而热烈,其中两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驻华首席代表韩小丁先生和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代表刘百宁博士的出现和讲话,引起了记者的特别注意。

    在今年春天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会选择《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作为中国科协“大手拉小手——科技专家进百校”活动推荐用书?在这本书的背后有着哪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9月19日这天,记者用了几乎一个上午的时间,在中国科学院物科宾馆301室向《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一书中译本的策划者及主译者之一刘百宁博士请教了与此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要想很好地拥有未来,需要科学地预测未来

    记者:《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是一本怎样的书?

    刘百宁:《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主席布凌格(Bullinger)先生在2004 年德国“技术之年”之际,组织下属的系统技术与革新研究所、工程研究所以及德国一些著名公司如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西门子股份公司和贺利氏控股公司等单位的140多位工程科技专家参与撰写,对德国最新的科技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科学预测的一本书。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成立于1949年,是全球久负盛名的工程院,其下属58家世界级工程研究所。他们研究的对象从材料开发到工艺流程以及样机生产,从技术的原始专利到产品的产业化,几乎是全方位的。身为信息管理和生产管理专家的布凌格先生是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他曾获德国工程师协会金奖,联邦德国科学、经济和社会杰出贡献联邦十字勋章等奖项,从2002年10月起担任弗劳恩霍夫协会主席。

    说起布凌格先生,一般中国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说到广泛流行的MP3,中国人肯定就相当熟悉了,而MP3技术正是布凌格先生引以为自豪的一项发明专利。2003年11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聘请布凌格先生担任省长海外经济顾问,他欣然接受了;2005年11月,布凌格先生第二次访问了广东,并高兴地送给黄华华省长两件礼物,一件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拥有知识产权的MP3播放器,另一件就是他主编的这本《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

    记者:科学预测科技发展的未来很重要吗?

    刘百宁:那当然,要想很好地拥有未来,就需要科学地预测未来。

    众所周知,“德国制造”意味着什么。它是全球一流质量、一流技术的代名词。但是,德国人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责任感似乎从来没有轻易消失过。布凌格先生也是如此。他曾经说过,面对全球性竞争,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在最短的周期里向市场推出最优秀的产品及优质的服务项目,并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否则我们将穷困潦倒。

    科学预测未来容易吗?

    非也。别看每年世界上申报的专利成千上万,但要从现有的专利中筛选出真正有市场前景的技术项目是相当困难的。

    在布凌格先生的主持下,通过咨询有关行业的著名专家,他们从几万个专利中精心收集并筛选出上百个体现创新思想且可行性较强的优秀专利,这是很不容易的。书名定为《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但实际内容不止100种变化,而是揭示了108种科技创新的趋势——涉及先进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最前沿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与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几大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非常契合,对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和企业新产品开发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如果用“描绘世界科技未来,推动中国创新进程”这几个字来概括这本书的总体特征,恐怕是最恰如其分的。

    记者:相信很多人都读过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莱斯比特撰写的《第三次浪潮》、《大趋势》、《未来的冲击》等书,令人惊奇的是当初他书中所预言的未来,许多都已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一书中所预测、描绘的科技未来,也都是可以实现的吗?

    刘百宁:布凌格主席是一位拥有激情的人,他在此书的序言——《指向技术新大陆的航标》的末尾处,特意引用了科斯特纳的一句名言:并非每个驶往印度的航海者,均能发现美洲。

    这是一个科学家的正确态度。书中列举的项目都是富有革新思想和发展前途的,就像一束投向未来的光束。但是,并不等于所有的项目最终都能转化为成功的产品,这本书好比一支晴雨表,仅仅只能起到一种预测作用,过些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哪些项目成功了,哪些项目失败了,总结其中的原因,都是很有意义的。

    未来的世界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记者:我觉得,对“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的理解是需要时间阅历的。日新月异的科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未来世界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真是很难想象。

    刘百宁:科学预测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它只能在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继续向前探索。在《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一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些项目:

    可以随时保护驾驶员安全的辅助驾驶系统;

    可以像纸一样卷起来的显示器;

    可以像荷叶一样进行“自我洁净”的桌面;

    可以不受时间限制看到过去和未来的虚拟旅游;

    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任劳任怨的机器人;

    可以理解和帮助人脑思考的智能器;

    ……

    科技是神奇的,科技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这些几年前看起来似乎还属于科学幻想的产品,现在有不少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和实际生活中了。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记者:记得上一世纪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一类科普读物,曾经对激发一代代青少年的科学想像力、树立向科学进军的雄心壮志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这本书与目前市场上丰富多彩,让人目不暇接的科普类图书有哪些区别?

    刘百宁:区别应该还是很明显的。

    不知道你在翻阅时,注意到一些细节没有?这本书在编排上还是很讲究的。与一般的技术预测报告或普通科普书完全不同,每项技术占用两页纸,采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把论文专著中深奥的研究成果和繁杂的数理化公式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图表表达出来。

    更为特别是,每一项目列有一张发展趋势预测表,预测了每项技术的样机成熟年份和批量生产的年份,同时对每项技术按照其创新水平、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三个指标给予认真的评估。这里实际传播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社会效益,更不能因为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

    不仅如此,与纯粹介绍科普知识的图书明显不同,它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科技知识的传播、重点在于介绍这一项目的关键技术、解决方案、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尤为强调的是“与之相关的商业机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市场机遇”,这在其他科学类图书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对中国人而言,这种市场意识是很需要的。

    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探索未来

    记者:我在这本书的译者序中看到,“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探索未来”,是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你们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刘百宁:《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是我们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进行的一项群体创新服务工程。我们认为,留学生能够带项目、带资金回来为国服务,当然很好,但这只能是一个一个的具体项目,而且在短时间内对留学生的经济实力绝对不能估计过高。还有一种用智力为国服务的形式,即把我们在海外所学到的知识、所掌握的世界科技发展的信息、所接受的先进理念介绍到国内来,用“金点子”报效祖国的方式往往更好。我们在德国旅居已经多年,我们所想做的就是在中国和德国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这本书是我们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第一任主席王河新博士首先发现的。2004年3月,我们回国考察的时候就确定要翻译这本书,把德国最前沿的科技研究介绍到中国来。大家自愿报名参加,完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将此书翻译成功。

    记者:这本书是2005年6月出版的,现在已经是第四次印刷了。看来,此书还是很受欢迎的。

    刘百宁:这一结果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德国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史丹泽博士说得好,“我相信,中国的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将从本书中受益匪浅——不是因为它科技含量特别高并描述了技术细节,而是因为它使人们了解未来可能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及其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勾画早已飞跃出想象的阶段。在无数的发明和创造成为人类生活中普遍之需时,伟大的科学家们依旧在为拓展人类智力而不懈努力。读罢此书,我感觉未来世界的轮廓变得愈发清晰和具体起来。相信我的这一感受也会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共鸣。

    发展趋势或潮流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能强烈地感染人们,进而变成激发创造的动力。

    刘百宁:德国百宁咨询公司董事长、激光生物工程博士。浙江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2006年被提名选入《德国柏林首都地区500强名人录》。《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一书中译本的策划者之一及主译者之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