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阅读周刊
大家说书
黑发底下白皮肤的疾驰
2006-10-09
河西
    她出生于纽约,少年时期却在加利福尼亚度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她在好莱坞高中上的中学,随后在那个知识分子热衷于激进实验的年代考入芝加哥大学。也许有人会说,作为一位美国颇负盛名的批评家,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她在巴黎的那段时光,因为欧洲的文学景观基本已经成形。西蒙娜·薇依、加缪、萨特、娜塔丽·萨洛特以及其他作家是她在《党派评论》上发表的早期批评文章中的主角。确实,桑塔格没有写过霍桑、爱默生和福克纳这些我们时代的英雄。美国对她来说,更让她感兴趣的是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她的论题是布列松、戈达尔和雷乃。有一次,当被问及这一点时,她狡辩说,她的批评的要旨是“当下”,无关国籍。她依靠充沛的精力来实现她的理念。

    很多桑塔格的文章得到过恰当的评价,但可惜未被太多的人所重视,比如收入《在土星的标志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7月)的《论保罗·古德曼》,有人就将其称为“令人震惊的诗学批评”,但这只限于同行内的评价。而更多的人则喜欢表现出他们道德上的愤怒。人们指责桑塔格甚至为里芬斯塔尔这样的老牌法西斯主义者翻案。

    在一篇名为《迷人的法西斯主义》的短文中,桑塔格考察了莱妮·里芬斯塔尔的电影,也是在这些文字中,她激烈地向权威挑战。在《意志的胜利》获得巨大的声誉之后,在拍摄了希特勒的行进的士兵之后,里芬斯塔尔在二战结束后来到了和平的努巴。努巴人以仪式化的摔跤比赛来表现男性原始的美和力量,但并不杀死或羞辱失败者。桑塔格从努巴人的照片中发现,他们还有另一种野蛮的仪式,为了男性精神使命而战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纳粹思想传到非洲后的产物。桑塔格大逆不道地认为,艺术中,法西斯主义有可能也是迷人的。

    《关于他人的痛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7月)是桑塔格的最后一部作品,不难看出,桑塔格分析战争摄影的初衷——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与她对疾病的关注是一如既往的。战争摄影对桑塔格来说只是一种媒介,人的痛苦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她观照的终极目标,就像艾滋病一样,虽然人们对此深表同情,但结果却是束手无策,长此以往,悲观情绪就在观看者的心目中逐渐沉积,不可避免的,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

    《在土星的标志下》中,桑塔格借助于本雅明忧郁的土星气质,将这种女性的忧郁发挥到了极至,在解析本雅明的同时,她何尝不是在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我看来,对疾病的迷恋和对本雅明的倾慕是一致的,疾病那缓慢的煎熬正对应着本雅明土星般的行动的迟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苏珊·桑塔格和本雅明一样都死于忧郁症。

    苏珊·桑塔格的死,对于这个世界,对于她的友人、读者、特别是她的儿子大卫(他本人也是一位有天分的作家),都是一个损失。最后,没有什么比想到她自己的损失——无法再在舞蹈晚会、上演歌剧和电影的夜晚碰上许多“意外的奇遇”——更让我们感到难过的了。

    有一回在市政厅里,作家们聚在休息室里闲聊,一个年轻人跑到她的跟前,问她:“你因何成名?”她回答说:“靠的是在我的黑发底下白皮肤的疾驰。”——一种缓慢之后的速度,忧郁之中的激进,就像犹太人本雅明身上的超现实主义热忱。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