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考博士做学问原本是件奢侈的事
2006-10-12
毕诗成
    近几年高校教师考博热愈演愈烈,据报道,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有1010人争夺300个博士名额,而报考者中高校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上海某著名高校一文科学院的副院长告诉记者,在今年报考该学院博士的考生中有2/3以上是高校教师。(《中国青年报》10月9日)

    博士学位是迄今国际上通行的最高学位。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经高达12万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而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位。

    实现博士的“超德赶美”未必全是坏事情,中国当前也并不是不需要更多的博士,但问题是,扭曲的博士培养现状,已经损害着博士生的质量与博士的作用。而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本着“找到职称评定的敲门砖”心态,卧薪尝胆地踏上考博路时,一条学问大道正在被高速地扭曲。

    学者郑也夫先生在深圳做的一次演讲中说:通过考博之路做学术,对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作为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真正做得好的学术又是绝对需要的,我们本来的学术界应该是小而精的,不应该这么大规模。学术是一种奢侈,社会养不起太多的学术,必须少而精。我们不顾质量地制造博士跃进,不正是在干郑先生所说的“奢侈的事情”吗?

    社科文献出版社日前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似乎对这种奢侈做出了量化的佐证。根据该报告的测算,仅2005年一年,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实在不晓得,这9000亿元中,有多少是低质量博士培养造成的隐性浪费?而又有多少“速成博士”在继续积聚着高消耗、低产出的学术泡沫,做着9000亿元统计之外的浪费?

    一些教授要带几十名博士硕士,还要飞来飞去地参加这学术会议,那研讨论坛;一些博士水平越来越差,过去说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现在是连茶壶里有没有饺子都成了问题;很多青年教师又拼命地忙着考博、读博……从上到下,大学里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安心教书?连教授要进本科生课堂都需要总理来呼吁,能说这种现象正常吗?

    其实,提高博士的数量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只要松松手、放放水,根本用不到2010年,就可以实现“全校皆博士”,实现数量上的超德赶美。问题是,指标超过之后能怎样?当大量的资金投入换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术泡沫,当博士的趋利泛滥导致质量的一落千丈,博士干不出博士的事情,我们的“学术”靠什么为科技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