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10月1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专版
少年心事当拿云,赤子之爱献华夏
——29岁的“大中华人才发展基金”董事局主席邹莎
2006-10-19
黄石
    

    六年前,在中国南部珠江水畔,一名寻梦的大学生遇到了“海归”这个群落,从此,她的理想找到了依托;

    她以黄皮肤、黑头发的本色为傲,不忘饮水思源,脚踏厚土、志在云峰;

    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奉献的资本,希求独辟蹊径,眼光独到、锐意创新;

    她以真诚作为和谐的基础,带领她的团队披荆斩棘,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铭记“厚德载物,勇于创新”为座右铭,时时默念,只为实现人生的第一追求——实业报国!

    感恩之心

    6岁破格入学,17岁被团市委评为“新长征突击手”……这一切,都来自老师的辛勤教导和深刻培育。

    2003年金秋,古都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里一席谢师宴。宾客儒雅,来者皆是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的老师,他们怀着不一样的心情,拿着精美的请柬,议论着落款上的名字——邹莎。谈笑间,这个给在座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孩儿,仿佛又朝气蓬勃地健步而来。那个老师们曾经众口一词评为“头脑聪明”的邹莎,时任香港某投资集团投资总监,年方26岁。她出差南京。离开学校已经六年,总是走上社会才懂得“象牙塔”的珍贵。如果没有当年老师们的指引、好评还有“批评”,如果不是老师们在她幼小的心灵种下对未来的憧憬、期待,哪会有今天斗志昂扬、力争上游,总告诉自己要不负众望的邹莎?本就念旧的邹莎,一时间感慨万千,只觉得往事如潮……

    江苏,南通,如皋,6岁的小邹莎紧张得搓红了小手,她专心致志地从1数到100,学校的孙老师说了,数对了就收她入学。小邹莎有自信,爸爸妈妈教过,只是在众目睽睽下,难免有些发憷,要知道当时当地的学校规定是8岁上学。小邹莎终于如愿破格入学,邹妈妈更对乖巧懂事的小女儿高看一等,寄托殷切希望。

    如皋是教育之乡,这里的孩子浸染民风,从小都知道要好好学习。学习好除了刻苦,还需要天分。小邹莎写字漂亮、自通书法。随着老师年年“该生天真活泼,好说好动”的评语,邹莎渐渐长大,不满足于“死读书”,爱琢磨自己喜欢的事情,个性越发强烈。她总在想:我已经长大啦,我为什么不能更快速地成长呢?我的事情自己能够解决,为什么要家人替我担心呢?在这样的自问求答中,邹莎赶超着她的年龄,聪明早熟,要求独立自主,甚至希望多多为别人承担难题。

    初中入学考试,邹莎成绩颇佳,她迷上了新课程英语。她不把英语当一门课程来用功,而是当作一种语言去掌握,邹莎发现自己那么地喜欢英语。

    邹莎感谢初中时的英语老师杨哲芹(现为如皋中学教师)。星期日,杨老师常叫她去批改作业和试卷,又留下吃饭,十分偏爱。那种被另眼相看、委以重任的感觉,使年少时的邹莎心情激荡。

    邹莎感谢高中时的成老师,为准备高考她专门让邹莎到家里住了一个学期进行特别辅导。邹莎感谢高中时的班主任殷宗玉老师(现为如皋职教中心校副校长)和原团委书记谢建海老师(现在如皋教育局工作)的指引和教导,16岁时她当选首届校学生会主席,丰富的校园生活培养了重要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洞察能力、沟通能力。

    来年,邹莎被团市委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回家向妈妈报喜,谁知,妈妈无动于衷,淡淡地说:你要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行!邹莎深爱妈妈,敬重她的善良、包容、勤劳,只这一句话,邹莎从此不再陶醉于自己过去的成绩,她学会把昨天的荣誉放下、甚至遗忘。

    少年邹莎心里埋下了青云壮志,虽然还不知道要做什么,目标是模糊的,信念却是强烈的。

    高三复习阶段,邹莎更渐入佳境,各科成绩扶摇直上。18岁,参加江苏省单招考试的邹莎以南通市排名第三的成绩,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她虽家在农村,却执意独上省城。父母心疼她这个小闺女,她却觉得自己行,婉拒了亲人送行,也是为了省下到南京每人将近300元的车旅食宿费,这抵得上她一个月的生活费。她暗下决心,除了这第一学年,可不要再让家里为她交学费了。

    大学里,邹莎同样受到老师的关注。1995年8月,单招班新生的大学英语预备级暑期培训在南京农业大学校本部进行,同宿舍的畜牧系的一位同学放中午学后跑来告诉邹莎,说她们班的英语老师表扬邹莎:说邹莎将来一定是能做大事的人!邹莎始终没有跟这位老师正面接触过,后来通过一位学长得知她叫张友琴,感谢这位老师,她不经意的一句点评,给了邹莎巨大的鼓舞,直至现在……

    正式开学后,邹莎在浦口工学院念书,她在种种新生比赛中脱颖而出——书法一等奖,征文比赛一等奖空缺,她获二等奖。年轻气盛,“一览众山小”,邹莎开始了她的青春叛逆期,也许是因为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上课时常缺席、作业有时不交、考试不高兴就不去,只喜欢去图书馆,她对经济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发生了浓厚兴趣。

    邹莎说,是英语老师孔繁霞的“偏爱”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在听力课上,孔老师为了“教训”学生的漫不经心,宣布听力课没带笔的同学(一共9位)当期测验记0分,然而孔老师却把随身唯一的印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字样的铅笔给了邹莎。下课后邹莎独自一人在学校的草坪上坐了很久,很久……孔老师的宽容和鼓励式教育,使当初“叛逆”的邹莎潜意识里欲加奋进。难忘师恩,她对老师无限感激。

    古人云“近乡情更怯”。“我这样小有成绩就可以见老师了吗?”26岁的邹莎忽然失去了自信,也许她心理上还是希望(笔者认为是需要)得到当年老师们的继续鼓励和教育。可她最终还是没有在“香格里拉”出现,选择了回避。老师啊,她从没有忘记您……是老师的教诲和厚爱让她不敢放松自己,她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鸿鹄之志

    大一卖电脑亏得吃不上饭,凌晨二、三点空着肚子在高速公路边搭车,38个小时的旅程只有3袋方便面……这一切,磨练她的意志、激发她的斗志。

    中国,深圳,夜,铃声大作,邹莎抓起手机,瞬间瞥见号码是00开头,咦,北美国际长途?

    “Sally(莎莉,邹莎的英文名字)!”

    “哎,怎么是你啊?”这位从洛杉矶突然来电的朋友告诉她:

    “美国心理学家最新调查:29岁是人生的第一个事业高峰!还有2年,你要努力!”

    邹莎着实愣住了,对方激昂又真诚的声音让她彻夜难眠、久久回味,我邹莎何德何能,让泛泛之交的朋友也看好我、支持我、期待着我?“在30岁之前,一定要做成一件(大)事情,不贪心,就一件事。”

    上大学后不久,邹莎去打印材料,因精通电脑、能说会道被老板看中邀作业务员,她一口答应。她搭进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勇敢地接下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两、三个月内卖掉了8台5000多元的品牌机,还兼做刚刚兴起的传真机。然而,邹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亏了……女大学生的聪明斗不过无信老板的狡诈,邹莎想不通社会怎么有如此阴暗的一面?

    第一次的失败对邹莎后来从事风险投资、风险规避的金融工作具有铺垫意义。但就当时的年龄承受力来说,真是血色模糊。邹莎形容说:仿佛一根尖针直刺进心里,即使只见一滴血,却很疼很疼!

    邹莎并不知道,真正的“教训”还在后面。离开校园后,她尝试报名参加法律自考,不料被当时的学校招生办相中,直接留她工作。邹莎创造性地开拓局面,想方设法借到三万元,自己垫钱,花精力、动脑筋,邹莎的招生成绩独占鳌头——大约60%的生源归功于她。

    艰难工作条件下取得了巨大成果,邹莎将功劳归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支持。她习惯在完成任务后第一时间赶回南京,以便汇报工作,确定下一个目标。夜里没有班车,就到高速公路口拦车,快的话15到20分钟、慢的话40分钟能拦到顺路的卡车。车程4小时,凌晨二、三点到达南京,再从学校取自行车骑回住处。这样的奔波基本每周3次,持续了大约一个半月。辛苦不说,那时的邹莎竟然不知道害怕。

    然而这一段工作经历与电脑事件如出一辙:她付出了,她的努力却归于零,不但一无所有甚至负债累累。消息传到家里,并不富裕的家庭遭到一次不小的打击。那种让家人受连累、担惊受怕的心理压力,邹莎更难承受。22岁的她差点垮了,眼前是一片绝望,她险些失去最重要的自信,甚至想到了死……所幸在此期间她发现江苏卫视有一档节目,嘉宾阿姨善于调解问题,她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妇女发展中心主任金一虹教授。邹莎决定写信诉说内心的消沉,金教授真的回信了,她肯定并引导邹莎:你是个“至性至情的女孩……要向杨澜学习,学会放弃。”

    慢慢地邹莎悟到了,她决定离别金陵、从头再来,只身南下羊城、重整旗鼓。(那年的她才22岁)……“一片幡旗出石头”,心态极好的邹莎不怕承认那4年是惜败南京,剪羽是为了展翅,年轻人遇到坎坷才是幸运。

    轻装而行,旅费不足千元,38个小时的旅程,邹莎只吃了3袋方便面。在广州安顿下的次日,邹莎第一回进人才市场。老天自有安排,在台湾某国际投资集团的摊位前,好运降临。“我一无所有,但能胜任这份工作!”充足信心的邹莎令对方惊讶。台商的思维方式有其独到之处,能够慧眼识人、伯乐识驹,“你下个礼拜到我们这里来报到”。

    这是一个投资集团,它在全球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有很多产业,邹莎当时以“教务副理”的职位,应聘进该集团在祖国大陆投资机构的总公司,属人力资源部,直接向总裁办负责。她不怯场,多看多学,一心扑在工作上。恰好她的直接上司刚刚留学美国MBA毕业,将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直接投入实际工作“演练”,邹莎“偷艺”、进步神速。

    23岁的邹莎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二、三点,早上六点多又起来了。随之,她也很快升职,公司按工作需要、根据她的特点,专门新成立了企划部,邹莎任经理,她进入了这家有3500人公司的中高层,在7位中高层管理者中不但最年轻,并且是唯一来自祖国大陆。然而在公司短短10个月,邹莎就辞职了。她洞察了成功背后的上升局限,吸收了这个环境能提供给她的所有养分,勇于放弃的邹莎,更懂得驾驭自己的命运,以追求她所向往的境界。

    这时的邹莎当然不会再误打误撞了,跳槽前她再赴人才市场,相中了美国一家科技集团中国首席公关代表这个适合她个性的职位。

    2001年10月下旬,刚参加完第三届高交会的邹莎马不停蹄又陪同总裁和副总裁到北京参加中国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美国副总裁是第一次来华,邹莎是第一次真正到京出差,年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总裁是留美博士,回国创业的老资格科技派“海归”,他要在会上做项目演示、介绍专利技术,并作为海归代表人物接受专访。具有超前媒体意识的邹莎,和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一起拍录现场、收集资料……事后两位总裁特别高兴,直夸她脑子灵活、敬业。第二天上午又是一场研讨会,邹莎坚持不住了,十月下旬的北京已经有点冷了,刚刚从羊城北上的邹莎扛不过这小寒风。她冷静地溜出会场,想找“趴活儿”的士,不料自己先趴在了出租车前盖上。“送我到最近的医院”,医生说起码要输液三天,邹莎知道这其实不是“病”,只是过度疲劳引发了身体的“抗议”,她,累倒了……

    总裁这边找不到她人,邹莎却不愿意提生病的事,宁可推说自己有私事,悄悄回到驻地休息。偏偏副总裁兴头十足,要好汉爬长城,还一定要邹莎同去。邹莎只好出发上路,在巍峨雄伟的长城脚下,任何人都显得渺小,邹莎更是有心无力。她身体虚弱、高烧未退,不想爬,又推却不过,干脆哭了——也唯有生病的她才肯流露自己的脆弱,裹着租来的厚重军大衣,坐在长城的石阶上,蜷缩着,邹莎像个小孩子一样大哭。

    这许多年的悲欢苦乐,坚强的她其实是需要哭的。

    回去后,做了3个月首席公关的邹莎,就被提升为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她还额外发挥、看准机遇,创办了该集团的珠海分公司,那年,她只有25岁。在这家美国公司,由于业绩出色,使邹莎攒下了她小小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更多、更科学的先进的国际管理和领导方法。

    邹莎不会去说一个人所谓的的优点、缺点,她只认为是“个性取向”。反观自己以前的失败,她不再埋怨自己“傻”,她以BOSS的身份告诫自己,要在好员工身上多投入,否则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嫉贤妒能、短浅糊涂的失败领导者。邹莎要求自己做一个“价值投资的发现者”。她仍时时回想母校南京农业大学张友琴老师当年背后夸她“将来一定会做大事”,觉得自己还差得很远。比如说,她做市场拓展、人力资源的管理都能做得很好,但是她苦恼于不懂财务,报表看不明白,她开始迫切地想重新回炉学习。正好她做出了突出成绩,看好她潜质的总裁建议她再度深造,邹莎飞往异国、在职研修。获得澳大利亚格林威治大学MBA硕士学位后的邹莎深信: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她翱翔。

    报国之情

    3年的曲折奋进,邹莎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筹集了2亿资金,她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以支持祖国人才事业发展而报国—她创立了目前全球唯一的一支人才产业基金—大中华人才发展基金,今年的她,29岁。

    邹莎在美国公司呆的时间不算长,但这里给她的启发和提供的平台却是非常重要的。美籍华人总裁作为海归代表,他的奋斗事迹和爱国情怀使邹莎目光长远、放眼全球。任中国首席公关期间,在崇尚“人才、知识、和分享”的总裁的有意安排下,邹莎深入参与了一系列由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务院侨办等国家部委主办,地方政府承办的大型盛会,如每年在广州举行的“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在深圳举行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武汉召开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等。来自全球海归精英都汇聚于此,那个深夜从洛杉矶打来越洋电话的朋友,就是在这种场合结识的。

    据统计,自有“留洋”始,我国出国留学者累计达68万人,其中“海归”18万人,对留学生引智一直是各地政府的一项大事。

    “出国之后才更懂得爱国”,此言不虚。在澳大利亚,中秋节邹莎特别想家,不光是想念父母家人同学恩师,她更多地开始想:我回去之后做什么才能回报社会?“先创业,后贡献”,胸怀感恩之心、鸿鹄之志、赤子之情的邹莎,重新勾画自己的事业目标和人生理想。

    MBA毕业时,邹莎没有考虑年薪超过40万人民币某国外机构的工作机会,她只觉得自己就是应该回国,应该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邹莎到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短暂练兵5个月,任香港某投资集团投资总监,同时,在原美国中国大专院校校友联合会主席许博士的鼓励下,她着手准备创业,实践自己创业的梦想。

    邹莎亲身感受到国家对留学生的关心厚爱,她感动,却又焦急。从金融经济调控的角度,她明白,国家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而祖国人才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投入则是非常巨大的。第五届、第六届“留交会”时,邹莎更有感触,她发现很多留学生回国创业并非那么成功,尽管他们可能有很好的技术、理念,但有前景的项目也会胎死腹中或者中途夭折—留学生积蓄的自有资金毕竟不多,资本市场的理性风险投资者们更希望摘“成熟果子”,而不愿在项目的种子期投放一分钱—这种情况下,一旦创业中途资金断链,就会是悲凉的结局。邹莎于是萌生念头:如果有一家机构、有一个基金组织专门支持这种创业该多好啊?!像学生时代学习需要天分一样,创业成功也需要悟性。邹莎也终于明确了自己创业的方向。

    想到这样一支卓越的人才产业基金将是国家、社会之福,将成为几代人可以投身的事业,邹莎激动万分,壮志凌云。但她也深知其中的难度——基金组织的创建,不但要有非同一般的资本市场运作能力,还要从法律、经济角度创立规则、制度等等,况且,其服务对象是走在世界高端、掌握先进技术的留学生精英。“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你很了不起、很伟大”,并非反对意见,似是而非的玩笑口气,这种肯定又淡漠的态度更激发邹莎的熊熊斗志。她的性格其实正是适合创业的,她对自己认定的事情想做就做,不迟疑犹豫、不畏惧打击,她执著坚定、越挫越勇;她喜欢工作,工作就是她的快乐,创业的成就感在她心中无可替代。留学生从来就是站在时代前端“做梦”的人,怕什么闲言非语,邹莎决定埋头努力,直至功成。

    从这支人才发展基金的三次更名过程,就可以体会到邹莎一手创立中包含的曲折故事。最早,她在深圳成立旨在支持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与回国贡献的“中国成晟基金”,“成晟”由邹莎定名,取自“成事、盛大”之意。后因感到深圳的经济泡沫问题,28岁的邹莎转战首都创办投资管理公司。后经介绍到国家人事部下属某单位洽谈,计划成立一个二级机构,称“中国人才发展基金会”(筹),服务对象放宽到受过高等教育者,提倡支持大学生创业并解决大学生的社会就业问题,预计2005年10月完成该基金会的第一个设立步骤。2006年2月,邹莎到厦门出差,这里和台湾隔海相望,遥想儿时课文里对宝岛的深情描述,每个有赤子之心的中国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邹莎找到了知音,仍是厦门海归这个群体,这些人正在努力促成“大中华经济论坛(筹)”,她从“大中华”这个概念中汲取了灵感,对啊,两岸中国人是一家,天下华人华侨是一家啊!她想:不如就叫“大中华人才发展基金”吧。

    邹莎终于为自己的事业找到了最贴切的冠名,却得知原计划暂缓,她只觉得打击沉重。但她学会对待自己的委屈,理性冷静地处理问题:决定放弃等待、掉头另寻他途,推翻原来排到5月份的计划,调整手头工作,在3月初从北京飞厦门,办完事再从厦门过深圳到香港,她迅速拿出了新的操作方案,放开手脚、再擂战鼓……厦门、(深圳、香港)、北京,邹莎常常一天奔波在三个机场,她还是喜欢连轴转。2005年邹莎起码有80天坐飞机,经常这样被捆在座位上沉沉睡去。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下了飞机之后,她就能马上调整状态,立刻投入工作,身体的劳顿、心理的倦怠、精神的压力都一扫而光。她的信念足够强大:我一定要做成!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大中华人才发展基金”逐渐顺风顺水。

    2005年12月,天涯海角,厦门。有朋友跟邹莎联系谈厦门双十中学的中外办学合作项目,该校是福建省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和台湾台中市双十中学是姊妹校关系。高中正是人格养成阶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时期,未来是属于这些孩子的,邹莎认为通过教育合作有机会推动两岸的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大视野的事当然值得做,顺应中国教育机制改革、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邹莎联系并促成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某学院与厦门双十中学的合作。合作办学可以免考“雅思”、直接去澳大利亚留学、与国际接轨。通过合作办学,促进中澳经验交流和教育资源互补,结合厦门双十中学承担的全国性课程实验任务,深度探索和教育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邹莎认为,通过合作办学,开展中外基础教育比较研究,借鉴外国在教育教学上的成功经验;践行课改方针,尝试有厦门双十中学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设置实用性强、有时代特色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选送部分英语骨干教师、双语教师赴澳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合作办学提升厦门双十中学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既有中国基础教育功底又有国际化素质的人才,以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厦门双十中学“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为此,厦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有关领导、双十中学的有关老师对邹莎的工作也非常认可和感谢。

    同时,紧锣密鼓、毫不懈怠,2006年4月7日,“大中华人才发展基金”终于在香港成功审批完成。前后酝酿三年,而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支人才产业基金——亲自担任该基金董事局主席的邹莎终于遂梦,今年的她,29岁,恐怕可以算是实现她“30岁之前做成一件事”的诺言了吧?2006年6月,“大中华人才发展基金”作为华创会的支持单位,在武汉“华创会”上初露峥嵘,与湖北省外国机构服务中心签约合作,实践“支持大中华人才事业发展”的理念。

    2006年8月26日,邹莎应邀出席并作为大会的支持单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改革新锐人物颁奖盛典”,接着,又忙于转战9月的第十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本就念旧而又怀揣感恩之心的邹莎格外想家,但她更乐于展望未来,她正在筹划“大中华人才发展基金”于2008~2010年之间上市,经美国华尔街专业人士估算,其市值将达到50亿美金。

    “邹莎,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我要成为2008年的年度经济人物。”还有呢?“还有就是……2007年有一个千年的金猪宝宝……”虽然口气调侃,了解邹莎的人明白这不是她的玩笑——对她而言,事业只有勇往直前!当然,生活更是浪漫幽邃……

    岁岁金秋,天道酬勤,创业耕耘者期待收获!我们衷心祝愿并翘盼年轻的邹莎再次“心想事成”,为祖国人才事业的发展再创辉煌!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