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10月2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冰点时评】
“假民办学校”搅乱中国民办教育市场
2006-10-20
王淦生
    

    如果调查一下当今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至少在我身处的城市中,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是生活得最为滋润的。这不仅仅缘于众多家长为了使下一代能够享受到较好的教育资源,而倾其所有地进行智力投资,更缘于不少民办学校优越的“出身”,缘于这些学校不费吹灰之力继承来的名校品牌效应,缘于它们全盘接受过来的,其他学校需要奋力打拼多年也未必能够获得的那份昂贵的“符号资本”。

    自然,谙熟内幕的人都知道我说的不是那种完全由私人出资(或融资)建立起来的民办学校,而指的是那种完全脱胎于公办学校,一边完全享受着国家优质资源,一边又在接收家长高额赞助的“假民办学校”。正是它们的存在,搅乱了中国的民办教育市场,导致了办学中的不公平竞争,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中饱了部分教育机构、教育官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公囊”与私囊,使多少本应享受免费的学生和家长,只能望“法”(《义务教育法》)兴叹!

    早些时候,央视“焦点访谈”曾对重庆、江苏等地的部分“假民办学校”曝过光。其实与此类学校大同小异的学校,差不多各地都有,在普教界(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蔚为壮观。就我所在的这样一个教育不发达而经济又落后的中等城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假民办学校”,或在公办学校中搞“一校两制”设立高收费班级的学校,已远超过两位数。更让众多家长无奈的是,这些学校的前身多是本地区教育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知名学校,它们的一夜“蜕变”(化“公”为“民”),换来的是学生学费(或称“赞助费”)的数十、上百倍的增长。尽管学校还是那座学校,教师还是那些教师!而那些按国家标准收费的公办学校,基本只剩下一些师资水平、教学条件、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生源严重不足的二、三流学校。远离这些“假民办学校”,就意味着远离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虽说这类学校在收费上高得惊人,却挡不住门庭若市、财源滚滚。

    这类戴着“红顶子”的民办学校内部体制和运作状况如何?据内部人士透露,这类学校教师的人员性质却完全还是“公办”,一如既往地领国家薪水,享受公费医疗、养老保险、住房津贴。原先属于国家的那些教育设施他们依然在无偿享用,学校领导层也依然完全由政府任命。至于巨额收入,这类学校已有一套潜规则:一般都化作了三份,一份上缴教育行政部门(所作何用不详),一份用于改善本校办学条件,还有一份用于提高本校领导、教师的待遇。看起来倒是件“三得利”的事情,至于这份快乐到底建筑在什么基础之上,不知道有没有人认真地思量过。

    享受免费的、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义务教育,对相当多的家长和学生来说已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一纸《义务教育法》,也在某些学校的精心设计、某些教育行政部门的放任自流(甚至暗中相助)下,终成了“看上去很美”的摆设。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