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11月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摄影
夫妻楚剧场(图)
2006-11-01
李亚隆摄影报道

    近年来,湖北黄陂青年楚剧团,一个乡镇民营剧团,以几对夫妻搭档为骨干,每年在乡村演出250场以上。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湖北黄陂农民先后成立了一批楚剧团。祁家湾乡剧团也是在那时创建的,因为演员基本是初中毕业的农民,所以取名“青年楚剧团”。当时乡里投资5000元,首批64名学员各出资100元,凑在一起把剧团办了起来。经过三四年的磨炼,剧团逐渐成熟,但经济上却遇到了困难,几乎散伙。1990年,剧团开始承包经营。

    现任团长杜文华是2000年承包剧团的。自他接手后,剧团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爱人祁秋荣没少受委屈。夫妻二人原本是团里的台柱,人长得俊戏唱得好。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拢住大伙的心,祁秋荣一改往日好胜的脾气,任劳任怨,成了团里的出气筒。

    乡间演出都是包戏,一般每场要1500元。团长包全团的生活开销,按演出角色给大伙发工资,平均每人一场戏30元,台柱翻倍。因为他夫妻二人待人好,大家干活十分卖力。

    戏班的生活挺苦的。常年的演出都在农村,全团二十多个人经常挤在三四间房里。夫妻不能住在一起,而是按性别分着住。不过,成双成对的在团里总是受到照应。做丈夫的最高兴的是衣服有人洗,做妻子的最高兴的是转场时有人干重活。

    改行是演员们常常面临的诱惑。黄应东,从小喜欢唱戏,曾师从楚剧表演艺术家钟慧然。因嫌工资低,1990年,夫妻双双去上海做生意。无奈爱人胡桂芳怎么也忘不了戏台,2001年黄应东又陪着爱人回到剧团。

    常桂珍,是戏班的腕儿,也是团里惟一落单的。她说,“我爱楚剧,但又担心干不了一辈子,因此找了个不唱戏的老公。但是干这一行还是两口子在一起好些。”

    戏班并没有固定的场所,每年9个多月在乡间地头,家就扔给了老人。虽然自己离不开戏剧,但他们并不愿子女从事这一行。上大学是祁秋荣对儿子最大的希望。没料到,儿子初中毕业后却悄悄地考上了黄陂楚剧团,任凭夫妻俩怎么劝也劝不回。剧团鼓师常建运的女儿只有6岁,却偷偷学会了二十多出戏。她最向往的是上省戏校楚戏班。

    戏班里的夫妻们,因为爱戏而恩爱,因为恩爱而更爱戏。他们使地方戏得以在乡间传承,而不是被收藏在博物馆里。

    

    村里请戏班不容易,一般要求早中晚连轴演。胡桂芳演累了,在丈夫黄应东怀里躺一下。

    

    两家人挤在一间房里。

    

    中老年人是戏班的主要观众。有的人来听戏,有的人来会友。

    

    闲时。

    

    三天两头地转场,戏班的舞台不停地在变。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