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克里希那穆提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它一语道破了人类生存的实质:“每个人都是寂寞的,都需要爱、需要被珍惜。”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然而,为什么我们时时感到的却是孤独寂寞呢?哪怕我们在一起吃饭、谈话、做事乃至睡觉,仍有可能是彼此孤立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孤独寂寞感令我们恐惧,于是我们“不甘寂寞”,一生都在设法逃离。    而我们都用一些什么样的方式来逃避呢?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说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是一种转移注意力、逃避寂寞空虚的方法:我们沉迷于工作,我们致力于追求知识,我们在大众娱乐中打发时间……当然更常见的,就是用与他人的关系(所谓的“爱”或者性)来掩盖自己的贫乏。    看到这里,你或许不禁要问了:难道爱不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吗?的确,真正的爱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长久意义和光芒的东西。但我们又是否真的明白什么是爱呢?    我发现我们通常称之为“爱”的东西,其实常常并非真爱的行为:    比如“打是亲骂是爱”,实则常常是由于一个人心情不好而借机拿亲近的人撒气;    再比如“爱得死去活来”,往往是因为一个人缺乏独立完整的自我而极度渴望通过另一个人使自己达到完满;    还有一些人在工作生活中待人非常地慈爱,但处久了才发觉原来是他们本身非常缺少爱,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换取别人的爱和关注;    甚至,在不少亲子关系中,父母许多“爱”的作法背后实则是控制……    我想克里希那穆提比我更熟知这些现象与它们的本质,因此他说:“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上的安全……当你通过别人寻求安慰的时候,就是依赖,就是彼此利用……这种占有、拥有和依赖,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爱。”    如果我们从事的活动是为了寻求安全和保护,无形中我们就是在自己的周围筑起高墙,这种高墙让自我封闭和孤立,继而产生空虚感。于是我们拼命地用工作、娱乐、恋爱、性、上网等方式来填补空虚。在试图逃避的过程中,我们虚耗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仍然发现我们无处可以逃遁,问题依然存在。    由此,克里希那穆提问道:“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在心理上、情绪上不利用别人、不依赖别人、不利用别人来逃避我们的苦难、绝望和寂寞的生活方式吗?”    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在书中,他谈到,寂寞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它无法经由逃避而化解,只能经由观察、经由了解而超越。只有当我们正视寂寞,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花时间学习与它相处,我们才能够了解它。而唯有当我们了解它的时候,才不会被它吓倒,甚至能够去爱它,这时我们才有了“免于恐惧的自由”。    同时,只有当我们的心灵“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全然地安静并且“直接与孤独寂寞交流时”,我们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爱——不再期盼,不去追寻或占有,没有嫉妒或依赖,也不需要恐惧或焦虑。克里希那穆提说:“去否认、否定一切不是爱的,剩下的就是爱。”它是“对每个人的真情”。“只有在有爱的时候,才有交流,寂寞的问题才得以解决。”而且“当有爱的时候,无论你做什么事都是对的。”    克里希那穆提带着一种唯有智者才有的宁静与安详,为我们剖开人间的实质,却并不尖刻或愤世嫉俗。他以他的爱和智慧挑战我们,去用一种新的方式生活,“超越寂寞、空虚和内在的贫乏”,找到爱的真谛。    《爱与寂寞》克里希那穆提著 罗若苹译 九州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