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7年4月11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汽车周刊
看车展还是逛庙会 细数北京车展N宗罪
2006-11-23
本报记者 黄少华
    企业宣传、媒体预热,早在半个月前就闹得沸沸扬扬的北京车展终于在喧闹声中拉开了序幕。然而,抛开车展本身不说,被高调誉为A级车展的北京车展却在软件和硬件等很多方面凸显出缺位与不足,屡受诟病。

    首先是管理不善。第一体现在媒体证的申领方面。虽然主办方事先考虑得比较周到,为了改变以往媒体在展馆门口排队领记者证的尴尬,他们在此次车展前夕,特别推出了媒体证件网上登记平台,媒体人员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登记与申请流程。然而,好心也可能办坏事,由于主办方在一开始采取相当宽松的审批限度,申请记者太多,因此出现了“先到先得”的局面,即一些非媒体工作人员由于早申请拿到了记者证,而一些真正的记者却因为申请时间较晚而被拒绝。

    第二体现在展馆入口的把关方面。按说11月18日是媒体开放日,全部人数加起来也不过6000人,在12万平方米的展馆里,应该是相对宽松的。然而媒体日当天,展馆就出现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场面,而且,“会虫”满天飞,甚至有一个“会虫”以领取资料为由公开向记者索要名片。

    按说一证一人,各个入口还有保安严防死守,那么这些“会虫”是怎么进入展馆的呢?经过调查,记者才得知“媒体证申领入口”就是最大的缺口,正所谓“百密一疏”,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中午时分,记者在这里亲身体会了一把。排在队伍中间,从后面涌来的一股蛮力不断将记者往里推,保安在边上不断喊着:“排好队,拿出你们的记者证和邀请函往里走。”可是,记者的证件和邀请函都还没出示,却已经被半推半搡进了展馆大门,根本没有工作人员检查证件!

    其次是硬件设施太差。谈到硬件设施,第一就不得不说说厕所的问题。俗话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然而在展馆里,要找个解手之处却何其之难。一位媒体朋友这样向记者描述:“从2号展馆内绕场一周,一直寻到3号展馆,其中误入厂商后台N次,却依然没能找到正确的五谷轮回之所。”

    经过一番寻寻觅觅,谜底最终在户外揭晓——厕所零星分布在部分展厅入口附近的单独建筑中,有独立出入口。此外,各展馆间也不规则地分布着疑似公交车的流动厕所。在厕所门口那长长的队伍里面,记者很偶然地发现了某汽车集团的老总,他一边挪步向前一边尴尬地笑笑:“这样的场面在世界各地绝对称得上绝无仅有。”

    如果说展馆里“一厕难求”,那么展馆外停车更是“一位难求”。一位观众向记者反映,他开着车在门口转悠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停车位,然而,还没等车辆熄火,收费员就走了过来:“停车费按天算,一天60元。”口气强硬至极,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对此,主办方表示无奈。一位展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车展期间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问题,他们在奥体中心和工人体育馆两处各开辟了10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并在这两处设置机动的“摆渡车”往来于国展供观众免费乘坐。然而,从这几天的情况看,“摆渡车”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有的车里甚至只坐了两三个人。很多私家车主都表示,把车停在奥体或工体再乘坐大巴到展馆太麻烦了。

    第三,虽然号称12万平方米的面积,但相对于各大厂家“磨刀霍霍”的阵势,国展还是显得太小了。在各个展馆里,各大厂家都划分出自己的“势力范围”,留给观众的只是窄窄的一条通道,而就是这条狭窄的通道,每天却要容纳几万名观众,难怪很多人抱怨:“这到底是看车还是看人?”

    最后,人的素质有待提高,这里面包括参展商,也包括观众。对于参展商来说,最主要的是噪音问题。一直以来,国内车展就以嘈杂、喧闹而闻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办方也提出对噪音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明显。在今年的车展上,噪音仍是一大问题。一位观众告诉记者,看完车展回来,他的嗓子就哑了。由于场内噪音太大,说话必须高声喊叫才能听见,实在太费劲了。

    对此,记者深有同感,本来媒体日人比较少,应该比较安静才对,记者还特意联系了几个专访,可是到了现场才发现,所谓专访是根本不现实的,说话必须扯着嗓子喊,顺带加上手舞足蹈,才能大概得知对方在说什么。因此,有媒体把车展戏称为“音响大赛”,你方唱罢我登场,对观众们来个轮番轰炸。除了噪音问题,展馆的卫生和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随手拿来的资料被扔得满地都是,报纸、矿泉水瓶和餐盒也随处可见。

    “说来说去,总归是人太多了。”一位媒体朋友这样总结道。本来,观众对车展热情高涨,正是国内汽车行业发展迅猛的一个最好体现,也是车展的本意。但是,在这种嘈杂、混乱、寸步难行的环境下观展,就连什么车长什么模样都不一定能看得清楚,更不用说去真正了解一款汽车,欣赏汽车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在这种情况下,看车展更像是逛庙会,热热闹闹过后,除了满地垃圾,什么都没留下。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