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6年11月30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
不让百姓告状无门是促进正义的关键
2006-11-30
童大焕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28日报道,《民事诉讼法》专家建议稿第四稿已经准备就绪,拟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此次修改稿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用立案登记制度,代替现行的立案审查制度,即法院不能拒接老百姓诉状。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立案审查程序,经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才予以立案受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涉及政府部门或者“政治敏感”问题的案件和因立法滞后而无法审理或执行的案件,一般不予受理,造成老百姓打官司立案难。更有一些法院明确对立案范围进行限定,如某高级法院下发的内部文件规定,对于集资纠纷、土地纠纷、职工下岗等13类“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社会关注”的案件暂不受理。为此,造成部分老百姓申诉无门。

    这样的立案审查制度,事实上完全堵住了公民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而司法救济作为世界上公认的“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它意味着法律不能成为一个公正的平台,意味着政府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意味着人治的张扬。为此,此次专家修改稿中设计了立案登记制度,明确规定“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了符合要求的起诉状,法院无需进行审查,法院应立案登记。法院不得拒收当事人的起诉状。”

    对于这一修改,据悉会上争论也比较大。有法官提出,有些案件社会背景复杂,或涉及制度层面,不适合通过法院解决。这种案子会给法院很大压力,即使接了也很难解决,反而浪费大量司法资源。是这样的吗?法院拒绝立案,不给任何理由,直接把社会矛盾踢到街头,让这个社会失去法院这个“最后的司法救济途径”,失去法律这个最公平的尺度,问题就解决了吗?没有!它只会使社会陷入弱肉强食和赤膊血拼的原始丛林,而不会将我们带进文明有序的法治社会。立法审查制度,在关键、重大、敏感问题上采取闭目塞听、充耳不闻的做法,事实上与掩耳盗铃的驼鸟政策无异,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助长群体性事件。

    废除立案审查制度,给法院的司法工作乃至人大的立法工作都带来压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没有压力也就没有改革的动力,而足够的压力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司法独立和全面的法制进步。

    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上,从来不缺乏高远的价值理想和口号,但往往缺乏具体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程序正义做支撑。我相信,废除立案审查制度、代之以立案登记制度,这样一个程序正义的确立,是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实质正义的关键一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