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热闹非凡的社会里,究竟有多少人生活在焦虑中?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然而借助媒体的努力,仍可窥其一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与腾讯新闻中心联合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你对人生缺乏热情吗”,结果显示,55.0%的人对人生缺乏热情,71.0%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焦虑。(《中国青年报》11月27日) 社会的群体精神状态是否真如调查所显示的那么悲观?仅凭一个只有4000余人参加的调查无法断定。然而,我所肯定的是,假如自己就是此调查的参与者,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焦虑”。在我看来,焦虑正是当前许多年轻人所共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按心理学家的分析,健康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的。而焦虑是一种“问题精神状态”,它源于内心对生活不确定的恐惧。换句话说,焦虑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安全感。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少东西让人们感到不安全,也就有多少东西让人们为之焦虑。 不用说,日渐繁荣的市场经济和日渐喧哗的消费导向,是一些人焦虑的原因。名车、别墅、精英生活越来越堂皇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织就了幸福生活的美好蓝图。而它的暂时不可实现,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事业无成的挫折感,焦虑随之而生。这是一种拜金主义下的焦虑,依我看,并不具有代表性。 造成社会群体焦虑的主要原因在另一些方面:房价之高,教育之重,医疗之贵,赡养父母之急迫,等等。简言之:人们生活在重压之下,然而他们收入不高,其增长速度又是如此缓慢,以至于他们几乎难以看到解除重压的希望。他们正是生活在对重压无法解除的焦虑之中,在这个看似机会遍地的时代,青年和中年一代,事实上充满了无可奈何:你觉得现在的收入低,那么你确信能找到更高收入的工作?你敢作这个冒险吗?别忘了你身上背着很多的负担。 在经济高速成长了30年后,今天我们带着某种自豪立于世界,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绝大多数国人都已解决了温饱,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是否真的彻底告别了对生存的恐惧?那意味着,不仅今天不必为一日三餐发愁,更重要的是,今天不必为明天、后天的一日三餐发愁,今天不必为明天、后天有可能居无定所发愁。我们中的很多人,真的已经免于这种恐惧,或者说得轻一点,免于无从保障生存的焦虑? 可以看看以下数据。据报道,内地城镇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北京,人均月收入是1800多元。同样在北京,普通住宅的价格,每平方米均价约为7000元。两相比较,可以明显感觉到民生的不易:一个普通的北京工薪族,为了买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他不吃不喝,也得花上26年(加上利息起码30年以上)。要知道,这相当于一个人绝大部分的职业生命。就算夫妻二人,一人的收入全部用于住房,另一人的收入用于日常开销,他们的生活,也是窘迫的。何况,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仍有相当城市人口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比如很多自由职业者。这些人得自己储备养老金、自费医疗的钱。老无所养暂且不说,一旦遭遇大病,就将陷入苦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的年轻人,没有“焦虑”倒是不可思议的。 乐观地估计,作为年轻一代,他们的压力虽然很大,但收入也有更多的成长空间。这确是一句可资安慰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面包也会有的。然而,一个社会的年轻一代,长久感受到生活的焦虑,长久对人生缺乏热情,毕竟不是一件乐观的事。 在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持续走好的情势下,我们应该有理由期待个体某些负担的解除,期待个体生活的轻松。如是,才更能感受到人生的热情,才更有余力贡献于社会前进的其他方面。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假如年轻一代为焦虑所笼罩,我们凭什么期待国家的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