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记者面前的王辉,看上去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普通。这个35岁的年轻人,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显得很拘谨,甚至是不知所措。可一谈及自己的专业——信息安全,他就立即变得思维敏捷、条理清晰,灵动的目光显现出无比的智慧。    王辉是总参某研究所年轻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8年来,他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荣立过二等功,并刚刚被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然而,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特别是在信息安全这个独特的领域。熟悉王辉的人都知道,这每一项荣誉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1998年3月,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王辉,被分配到总参某研究所。刚到所里的他雄心勃勃,觉得自己施展拳脚的机会到了。但是,一次开会的经历让他从盲目的自信中警醒过来。    参加工作不久,领导就派他参加全军指挥自动化网络建设研讨会。会前,他颇有点跃跃欲试,作了不少准备想在会上发言。但是,几天的会开下来,他发现对与会专家的报告有的能勉强听懂,有的则从没听过。在这次会议中没发一言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抓紧时间补上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    王辉在网上了解到,《TCP/IP协议详解》是国内外最权威的教材。为了这本英文原版书,他几乎跑遍了驻地所有书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高中同学家里看到了这本书,真是如获至宝,赶紧借回家研究。但是,书里的一些内容他一时弄不懂,于是就跑到楼下的文印社,花了近800块钱将这本1200多页的书复印了一遍。在当时,这笔钱比他一个月的工资还多。    “信息安全是天大的事,它的价值是无法用工资衡量的。”王辉如是说。的确,他所从事的工作已经被无数的战争证明其价值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制信息权已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和战争胜负的关键,护卫信息安全的能力是否“过得硬”,直接关系到军队能否“打得赢”。    如饥似渴的学知识、强业务,很快使王辉在领衔攻关一个重大项目时如鱼得水。    我军某型信息安全装备是建立在国外系统平台之上的,系统代码没有完全公开,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安全性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就好比我们建了一栋房子,里面存放了很多贵重物品,但门钥匙却在别人手里。这个问题不亚于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必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重任在肩,王辉和他的同事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艰难的攻关开始了。王辉整天猫在实验室里,武器就是几台电脑,对手是看上去眼花缭乱的数字和程序代码。他白天或查找资料或集中研究,晚上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计算,一张草图一张草图地设计,稍有失误,就要从头再来,有的甚至重新编译了上百次。苦战了5个多月后,这个长期制约我军信息安全的“定时炸弹”终于被彻底解除了。    对于王辉来讲,在所里进行的科研工作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作为一名信息安全专家,王辉经常要为各种活动提供技术保障服务。而这种保障服务是对一个人技术和身心的双重考验。    2003年底,王辉到云南高原基层部队去进行装备和技术推广,强烈的高原反应导致他一直头痛、胸闷、流鼻血。但是,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跑遍了所有的基层部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面对各种荣誉,王辉觉得很忐忑。这位当年在唐山大地震废墟中被解放军救起的年轻人,已将最初的知恩图报转化为一种炽烈的情感,矢志在军事信息安全领域,托起一片蔚蓝的天空。(题图摄影:胡耀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