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五年前47.8%的人“更焦虑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完成的一项调查(2134人参与)显示,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34.0%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
赵先生年过三十没有结婚,除了一直为自己的情感问题感到“闹心”之外,最近,该不该买房也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买吧,未来五年内不敢跳槽,也就不能期待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不买吧,五年后房价再上涨,到时候再想买,未必能买得起了。”
调查显示,52.1%的人会因为某件具体的事而焦虑,49.5%的人会因为“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而焦虑。还有人会因为自己的“人生态度、生活追求”(42.4%)和“自身的心理状况”(35.2%)而焦虑。
而在令人焦虑的具体事情中,“工作或者学习上的事情”(65.4%)排在首位。竞争压力(38.3%)、人际关系(37.1%)、生活压力(35.8%)、婚姻或感情问题(29.6%)等也很容易使人产生不良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三成(30.1%)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焦虑情绪来自“缺乏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因为不知道该“焦虑”什么而焦虑的这部分人,近几年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趋势。陈凡就是这样一个人,家底挺厚实,未婚夫的收入也相当不错,所以陈凡这几年一直没有工作,到处晃荡。“这不是好多人梦想中的生活吗?”记者问她。陈凡否认:“什么呀,再过几年就被社会淘汰了。”
本次调查发现,和五年前相比,47.8%的人感觉“更焦虑了”,31.5%的人认为“没有太大变化”,只有12.2%的人觉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迫把焦虑当成一种生活常态。考虑买房的,和读者赵先生一样,要么选择享受不断上涨的房价带来的精神恐惧,要么选择银行按揭带来的持续的经济压力。从来不考虑买不买房的人也为其他事情焦虑,“除了工资不涨,其他的什么都涨,连给你们写信都涨价了。”一名读者在信中抱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新的词儿产生了——社会普遍焦虑。专家认为,社会普遍焦虑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焦虑,它不会轻易消退,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对于赵先生来说,缓解焦虑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看,越厚越好”。调查显示,64.6%的被访者认为“有精神上的追求”方能摆脱焦虑,生活稳定(61.7%)、社会保障完善(53.2%)、有足够的钱(34.3%)也被认为是摆脱焦虑情绪的前提条件。
调查结果表明,人们认为高学历者(52.5%)、穷人(40.5%)、领导干部(44.5%)和城里人(34.3%)是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群。
背景资料:本次调查执行时间为10月30日~11月27日,共收到有效问卷2134份,其中报纸读者回寄问卷364份,网络读者填答问卷1770份。受访者中男性占69.5%,女性占30.5%,平均年龄为28.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87%。